因长期驻外,国内2015年前播放的许多电影电视剧于我而言,都是新品。
退休后还是整天瞎忙,几年下来也没补上多少,《红色》算其一。
笔者以前对这部谍战剧并不知晓,是看到多个版本的十大国产谍战片排序,由徐兵、孙强编剧,杨磊执导,张鲁一、陶虹主演的《红色》名列其中,豆瓣评分甚至高达9.2,因此激活了一颗好奇心。
《红色》简介:“1937年冬天,淞沪之战落幕,上海沦陷。为了帮助我党游击队员炸毁日军的军火船,运出被扣押的医药物资,会计师徐天被裹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厮杀。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精神感染了徐天。原本只想过普通人平凡生活的他,想要尝试着帮助这些革命者完成未完的心愿,将这批医药物资转交到党组织手中。从此,徐天开始了与日本军官影佐、总华捕老料、黑社会金爷等几方势力险象环生的较量。虽然环境艰难,但徐天并未放弃。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最后徐天打败了影佐,成功将医药物资交给党组织。同时在行动中提高了自己的觉悟,最终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成就了一段浪漫的红色传奇。”
既然冠名十大,《红色》理应有高明之处。为了满足好奇心,笔者花了十几个晚上突击看完。
笔者的观后感是:瑕瑜互见,褒奖过头。
《红色》值得肯定之处在于:编剧和导演绞尽脑汁讲述民族热血、男女柔情、里弄小景、兄弟侠义,故事情节因而复杂曲折,惊奇悬念因而层出不穷。悬疑与推理,是编剧和导演绞尽脑汁想突出的两大特色。
《红色》破绽和败笔在于:三方(国共日)谍战内容老套雷同,热血与柔情故事曾似相识,个人英雄主义厉害到邪乎,故弄玄虚让《红色》失色。
其一,男女主角似乎都是谍战奇才,旷世稀有。
貌似羸弱、书生气十足的男主角,集破案神探、谍战专家、孤胆英雄于一身,各种专业知识无一不通,各种杀人技巧无一不精,各种斗争手段无一不会,犯罪现场看一眼就真相大白,敌人阴谋一听就脑洞大开还能举一反三,枪械拳脚肉搏均是顶尖高手,敌我双方一干人等皆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中。
如果说男主角曾经过专业训练、一身好武艺事出有因,那么女主角的天生鬼才就太不可思议。弱不禁风、单纯善良、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女主角,到医院走一趟,现场就可以设计出连环精巧机关,杀伤大量鬼子;到夜总会看一圈,就能布置出电死大汉奸的陷阱;仅凭一己之力,就利用青霉素过敏的弱点干掉了日寇大人物......想象力丰富,故弄玄虚,违背了基本常理。
其二,上海里弄的闲人小事戏份过多,冲淡了主题韵味,被人为拉长的片集令人打盹。
《红色》剧本中,特地布置了一个上海里弄场景——同福里,专门给男主角一家配上裁缝、理发匠、哑巴修鞋工及儿媳妇等多个邻居。这个小里弄,承载了很多剧情,几个配角演员颇有功力且发挥超常,把上海人的性格德行和弄堂百姓的家长里短,演绎得惟妙惟肖,时有噱头令人喷饭。但是,同福里的故事啰里啰嗦,那些个邻居也婆婆妈妈,到头来绿叶风头盖过红花,弄巧成拙。如果将同福里的故事剥离出来,专门搞一个反映上海里弄日常生活、人情世故的电视剧,估计票房不会差。
其三,国、共、日的三方地下斗争像过家家,缺乏真实感。日本特务机关首脑影佐,刚愎自用、沉溺戏弄;军统谍报人员头脑简单、好勇斗狠;共方人员吉人天相,逢凶化吉。部分情节闭门造车的主观意识太强,看似扑朔迷离,实则牵强生硬。
其四,片名生涩费解,太失分。
笔者不解片名为何叫《红色》,是因为男主角有晕血和红绿色弱生理毛病?男主角捡到女主角红色围巾?那本记有共方7人名字的红色笔记本?还是在编剧和导演心里,这就是一部浪漫的红色传奇?
查询得知,有一家之言认为:“红色是区别词,和名词很像,但不能做主语和宾语;和形容词很像,但不能做谓语,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所以又叫非谓形容词, 这类词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分类、只能修饰名词作定语。”
红色,不是名词,不是动词,甚至不是真正的形容词,却被选为电视剧片名,这需要广大观众具备多么丰富的想象力。
很多两个字的谍战片名,要么有意境有寓意,要么刺激生悬念,容易让人理解,激发观众想象,比如:《潜伏》《悬崖》《风筝》《暗算》《面具》《惊蛰》......而《红色》,让人不知从哪个方面积极配合编辑和导演天马行空的创作灵感。
在世界范围综合比较,我国谍战片的整体水平不高,《潜伏》《悬崖》《风筝》《伪装者》《黎明之前》《暗算》等,已是我国影视界殚精竭虑的佼佼者,《红色》显然无法与之并肩,最多只能划归为“二等品”。“十大国产谍剧”之誉,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