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重组(钢铁央企重组)
钢铁央企重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近日举行的2021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稳步推进钢铁、输配电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并在相关领域积极培育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
虽然钢铁央企的重组,近年来已经迈出了积极步伐,如宝钢与武钢的整合、攀钢并入鞍钢、鞍钢与本钢的整合也在加速推进,等等。特别是宝钢与武钢的重组,更被认为是巨头与巨头之间的强强联合,给各方带来了很大期待。
殊不知,宝钢与武钢的重组,除了两大巨头之间的需要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家在广东湛江和广西防城港分别建造了一家产能1000万吨的工厂,且两家企业的产品十分类同,很有可能在建成之后,形成恶性竞争,使原本就已经严重过剩的钢铁行业出现更加无序的竞争,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既然两家企业之间存在这样的相同之处,不如将两家重组到一起,由两家去解决可能存在的恶性竞争问题。至少,这两家企业间不该发生恶性竞争现象吧,需要在技术和产品的设计方面有点错位吧。把企业由于不从大局出发带来的矛盾,交回到企业自己去消化,不失为改革的一条非常重要的举措,也可以认为是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企业增强全局意识。
也就是说,在宝钢和武钢的重组中,既有两家企业发展上的共同需要,也有决策层为了更好地维护钢铁行业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考虑。那么,在接下来的钢铁央企重组中,是否也该更多地从行业、企业、市场环境等方面考虑,整合企业的优势,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减少资源的重复浪费。那么,有关方面在推进钢铁央企重组中,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合并了多少家、组建了多少大型企业集团上,而要看重组之后,企业到底是规模扩大了,还是实力提升了,到底在实行重组后,企业优势能否整合到一起,重组后的企业,具有怎样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国内空白的高性能钢材等,能否通过重组后尽快得到填补,对国外铁矿石的依赖度能不能降低,等等。
很显然,从已经推进重组的钢铁企业的情况来看,这些方面的效果还没有能够得到体现,“靠天吃饭”的痕迹依然很浓很浓。多数钢铁企业并没有在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水平、高性能开发等方面有明显改变,仍在满足于产量带来的快感和需求带来的一时兴奋。相反,在铁矿石价格谈判方面,仍然没有话语权,无法在谈判中占据优势。钢铁企业,大而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高性能、高技术产品缺乏、填补国内空白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困扰着钢铁行业。如果通过企业重组,仍然不能在这些方面得到明显改观,就失去了重组的意义和价值。钢铁央企的重组,决不是为了多几个能够在规模上进入世界前几位的企业,也不是为了把几家企业的报表合并到一起,而是要整合各家的优势,能够在核心竞争力和资源谈判话语权方面明显提升。
必须记住的一个事实是,央企都是人才最为集中、资源最为集聚、政策最为集成的群体。如果改革重组,不能把企业的优势发挥出来,不能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没有必要对央企实施重组,也不能再给予其更多政策资源,不如将其推给市场,让市场决定其命运。所以要推动钢铁央企重组,就是为了提升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中国的钢铁企业能够进入世界先进企业行列。
这也就给有关方面提出新的挑战,那就是不要只看钢铁央企的重组数量,而要看重组质量。首先,产能合并同类项后,要有效剥离中低端产能,增加高端产能。产量可以少一点,质量必须提升。要通过重组,中低端产能能够减少20%以上,中高端产能增加10%以上。否则,重组没有意义。其二,技术要出现明显提升。过去是一家的技术,现在是两家的技术,过去是一家的人才,现在是两家的人才,即便达不到1+1>2的效果,总不能1+1=1,甚至<1吧。特别是高端技术与产品,重组后的企业必须作为重中之重。再者,管理上要精益求精。央企在管理上要好于其他所有制企业,但是,央企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理的思维比较僵化、管理的思路比较窄,观念还不解决,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弱。因此,必须通过重组,让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最后,产品上要出类拔萃。其他所有制企业生产不来的产品,达不到的水平,央企必须达到、必须生产、必须满足需要。国内的许多空白,央企必须通过行业协会,各自制定出突破的领域、突破的重点,并依据这些目标作为对央企的考核,与经营者薪酬挂钩,作为任期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