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猫网手机站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字体之演变)
2022-07-02 23:16:23  浏览:51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字体之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字体之演变)

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是黄帝轩辕氏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他通过观看星宿分布、山川脉络、鸟兽足迹等发明了各种符号,也就是象形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字大体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而篆书根据汉字的演变顺序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这些篆书字体年代久远,笔画复杂,难以辨认,实用价值不大,但具有特殊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发现于商代的殷墟之中。甲骨文多是记载商代的祭祀占卜之事,所以也称为卜辞。甲骨文虽多为象形文字,但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而且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已经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进入西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快速发展,制造了大量的青铜器,统治阶级喜欢在这些青铜器上刻铭文,用来歌颂君王,或者用于祭祀,这种文字叫做钟鼎文,也就是后人常说的金文。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艺术程度也高于甲骨文,《大盂鼎》、《散氏盘》等是金文代表。


到了西周晚期,汉字的发展演变成大篆,为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创造。大篆的字体结构开始趋于整齐,线条简洁生动,逐渐离开了线条化的原始状态,最为代表的便是先秦时期的《石鼓文》,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在金文和小篆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秦朝统一文字提供依据。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现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与度量衡,废除六国字体,丞相李斯将大篆改为小篆,即秦篆。小篆不仅简化了大篆的形体,而且其字体略长,笔画圆润,图案优美,变成了一个比较整洁美观的方块字体。如《泰山石刻》《琅琊台石刻》等等最为代表。


但由于篆法苛刻,书写不便,所以也同时出现了隶书。《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

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在隶书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后随着时代发展又出现狂草,具有代表性的怀素、张旭,笔墨酣畅,体势飞动,难以辨认。


为纠正草书的漫无标准和省减汉隶波磔,到了三国时期,隶书的地位开始下降,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三国魏的钟繇被称为“楷书鼻祖”。楷书字体方正、字迹清晰、工整美观、易读易写,实用性极强。


到了两晋时期,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另一种字体行书开始盛行,如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优点,书写流畅,使用灵活,也是我们现如今最喜欢也最常书写的字体。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书法艺术也有了极高的成就,其中以楷书为最,产生中国历史上著名书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等。宋以后,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随意挥洒的行书尤为盛行,比如著名的北宋四家苏、黄、米、蔡。而到了明代,小楷被推向巅峰,其中代表人物便是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


从汉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来看,书法整体上越来越注重简化,由不规则演变成统一规范。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发展到今天,篆书、隶书、草书一般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了,而是作为书法艺术作品,而楷书、行书现在还在大规模的使用,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