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进化(人类进化只是偶然?)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曾经做过最为惊悚的预言就是机器人的崛起将会终结人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人类并不用担心被机器人终结,因为人类本来就是机器呢?而每17年回归一次的蝉,却蕴藏着科学家无法解释的秘密,那么,蝉,人,机器,又有什么关联呢?
亿年机器人假设你已经是一个非常先进非常发达的生命体了,由于某种原因,你希望自己能够看到一亿年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你的身体冷冻起来,放到一个休眠舱里,你可以在里面想睡多久就睡多久。
你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进入休眠舱,睡眠并设定在一亿年后,让休眠舱把你唤醒。
但是困难的事情,是如何让休眠舱具有足够的能量,以及安全性,可以保证它能够保存一亿年之久。你不可能依赖于你的孩子们或朋友们,因为没人能活那么久。所以,你必须设计一个超级系统用来保护你的休眠舱,并提供足够一亿年的能量,同时还要能够经得起环境的变化,一旦受到损伤还能自我修复,否则的话,你可能就醒不过来了。那该怎么做呢?
有两个方案可以考虑。第一,你可以寻找一个非常理想的位置,然后建造一个固定设施,具有供水系统,充足的阳光以及任何你的休眠舱所需要的能量源。但是这种设施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因为它无法抵御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海啸,小行星撞地球等等,甚至修一条高速公路都可能破坏你的设施。所以,这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案,那第二个方案就自然浮出水面了。
那就是制造一个可以移动的设施,把你的休眠舱放进去。这个设施具有丰富的传感器以及预警系统,可以在感知到危险的时候,及时移动到安全的地方。同时还能不断地四处寻找能量来源,以确保充足的能量供应。
这个可移动的设施,实际上就相当于是一个大的机器人,你和你的休眠舱都放在这个机器人的内部。虽然第二个方案更复杂一些,但这种设计避免了第一种方案的所有弱点。
这时候,你可以暂停一下,想一想,这两种方案,有没有和自然界中的什么东西很相似呢?
这两种方案明显是从自然界复制来的。第一种固定设施的,就是植物。而第二种策略,显然就是动物。
对比两种方案,动物方案更加符合我们的需求。设计这样一个机器人首要原则,就是需要它做的任何事情都要有益于休眠舱中的主人。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你处于睡眠当中,无法去指导机器人遇到事情该怎样处理,所以你必须要给机器人设计一套感知系统,甚至包括一套决策系统。这样,它才能根据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行动,也才有可能自己想办法去寻找能量。简单来说就是要适应环境,并生存下去。
这是不是有一点“进化”的味道了?
另外,由于你不可能在一开始就知道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因此机器人还必须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好了,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就够完美了呢?
不过,还缺一点。你显然不能指望,你的机器人是世界上唯一执行类似任务的机器人。既然你能这么做,那么别人也一定可以。所以,未来,你的机器人一定会与其他的机器人争夺有限的资源,比如能源,水,润滑油等等。所以,你还必须要让你的机器人能够审时度势,去计算是应该与其他的机器人合作,结成互惠互利的联盟呢,还是干脆消灭其他的机器人。
然后,你就去休眠了。机器人在保存你生命安全的最终目标之下,根据环境变迁,自动地调整着自己,生生不息。
看到这里,你一定想到了,我们所说的机器人,其实就是人类自己。而那个休眠舱当中的“你”又是什么呢?想一想,是什么东西即便人死了,也不会消失,而是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呢?没错,就是基因。
人类只不过是基因的机器,而人类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基因能够看到一亿年之后的世界。
这就是丹尼尔·丹尼特的著名的思想实验,亿年机器人。如果这个观点已经让你觉得有些震撼了,别急,后面还有更震撼的呢。
前面说过,既然你在设计之初,就允许了机器人具有自主决策的权利,那么,机器人在保证让你安全的主要目标之下,自然会演化出其他适合自己生存的次级目标。虽然每一个次级目标可能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但是千年万年之后,机器人一定会衍生出很多的次级目标,而其中,一定有一些目标是与你的愿望背道而驰的,甚至是自毁式的目标。
这时候,失控就发生了。人类是基因为了自己的永生而制造出来的机器,但是当基因把控制权交给人类的那一刻起,人类就会慢慢进化出智慧和自我意识,那么,基因失控,人类自立,就成为了必然。
所以,人类本身,和我们正在创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
有人认为,机器的智能永远不会比得上人类的智能。比如另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中文房间”。
中文房间约翰·塞尔在1980年提出过一个思想实验, 用以反驳人工智能可以具有意识的观点. 这个实验叫做中文房间. 说的是一个不懂中文, 只会说英语的人关在一个房间中。房间里有一本用英译汉手册。屋外的人向里面递进去用中文写成的问题。房内的人便按照手册的说明找到中文答案, 并将答案递出房间。
约翰·塞尔认为,尽管房里的人可以以假乱真,让房外的人以为他确确实实说汉语,他却实际上压根不懂汉语。而正如房中人不可能通过手册理解中文一样,计算机也不可能通过程序来获得理解力。既然计算机没有理解能力,所谓“计算机能够具有智能”便无从谈起了。
丹尼特是完全反对塞尔的观点的。虽然,房间内的人并不理解中文,但是这样一个整体运作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完完全全的“理解”。至于你内部是真正理解还是在查手册,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这一点,恰恰可以从一个科学家依然无法解释的动物现象体现出来。这就是17年蝉。
懂数学的蝉今年夏天,将会有一场震撼人心的自然界奇观在美东上演,这就是周期蝉10号群在各地的庭院和树林中羽化。
每17年一次,多达数十亿只的十号群从地下破土而出,在阳光下狂欢着渡过一生中最后的几天。今年这一代出生于2004年,那一年,老友记刚刚播出最后一集。
除了17年蝉,还有一种周期蝉,是13年。他们的生活史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但最让科学家着迷的是,为什么是13年,17年呢?
13, 17, 你想到什么了吗?这两个都是质数。目前一种假说认为,这种长时间的质数周期可以最大限度地错开自己与天敌族群出生的时机,从而提高自身的存活率。
这时候,肯定有些不喜欢数学的小朋友想不通,为啥质数周期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开天敌出生呢?所以说,大家常常把周期蝉称为“懂数学的蝉”。
也许,周期蝉并不懂数学,也不知道什么是质数,但是它却知道每17年羽化一次; 就像蜜蜂并不懂几何,也并不妨碍它造出漂亮的六边形窝; 就像中文房间也许并不理解中文,但同样不妨碍它可以听说中文一样。所以,还是回到原先的问题,人类和涌现出智能的机器,有什么不同呢?
更进一步的问题,如果一旦基因认识到人类这个机器开始失控了,它会怎么做呢?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