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初以来股市的企稳回升,公募基金又火了起来。但有些投资者朋友,基金买了不少,收益却差强人意,甚至在此前大盘回调时,资产还出现了亏损。
实际上,挑选基金也是一门学问,难度甚至不亚于选股票。小金认为,要想对一只基金有更清晰的了解,最好要搞懂两方面的收益:阿尔法收益和贝塔收益。
阿尔法收益和贝塔收益的由来
我们在高中的数学课中,曾经接触过阿尔法(α)和贝塔(β),但那是计算函数时用到的一种系数。这里说的阿尔法和贝塔,其实代表着一只基金的选股能力和风险收益。
有过炒股经历的朋友们会注意到一个现象,股票价格的变动趋势,基本与大盘的涨跌是同步的,但是不同股票随大盘的涨跌幅度各不相同。
金融学研究表明,这种同时涨跌但幅度不一致的现象,源于金融资产的两种风险,一个是来自市场的风险,另一个是金融资产本身的风险。
20世纪60年代时,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威廉·夏普开始研究这一现象,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既然金融资产有两部分风险,而金融资产的收益又与风险挂钩,那么收益是否也可以分成对应的两个部分呢?
1964年,夏普在顶尖学术期刊《金融学期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把金融资产的收益拆成两部分。其中,和市场一起波动的部分叫贝塔收益,不和市场一起波动的部分就叫阿尔法收益。
如果贝塔值 = 1,意味着这个金融资产和市场的波动保持着一致,比如大盘涨1%,它也会涨1%。
贝塔 > 1,则说明资产的涨跌幅度要比市场大;比如贝塔是1.1,则大盘上涨10%,基金净值上涨11%;大盘跌10%,基金下跌11% 。
反之,如果贝塔 < 1,意味着其涨跌幅度会比市场更小。
这个结论,在金融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从此以后,投资者可以依据这个结论,对金融资产的风险收益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进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资产定价。
由于做出了突出贡献,夏普于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基金的阿尔法收益和贝塔收益
基金作为典型的金融资产,当然也会有阿尔法收益和贝塔收益两个部分,且这两种收益所对应的基金经理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在基金行业中,贝塔收益被看作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投资收益。如果基金经理追求相对稳健的市场平均回报,那么该基金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顺势而为,随着大盘一起沉浮。
阿尔法收益则取决于基金经理的主动决策,通过分析宏观经济,然后结合市场表现选择行业、则时选股,力求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
说到这,大家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被动型基金”,比如各种指数基金,其实挣的就是贝塔收益,即承担市场风险所带来的收益。而那些主动型基金,比如股票型基金,更多挣的就是阿尔法收益,即基金经理自身能力所带来的收益。
这就是为什么被动型基金——比如指数基金的管理费要比股票型更低,因为被动型基金的贝塔收益和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关系不大。
一只基金的总收益回报,其实就是贝塔与阿尔法两种收益之和:
贝塔、阿尔法的应用
70年代的时候,专攻贝塔收益的指数基金得到很大的发展,然后进入90年代以后,致力于寻求阿尔法收益的对冲基金则盛极一时。
尽管被动型的指数基金主要挣的是贝塔收益,但是如果你认为贝塔收益是完全保守和低风险的,就未免片面了。号称世界头号对冲基金的桥水基金,就引入了阿尔法和贝塔分离策略。
桥水基金管理人达里奥设计了两个子基金,分别是纯粹阿尔法(Pure Alpha)、全天候(All Weather)。
纯粹阿尔法是典型的主动型投资策略,通过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对市场风险进行规避,对冲市场风险的同时,力求留下基金经理凭借自己能力而获取的超额收益;
全天候则比较特殊,它会根据经济环境调整投资配置比例。比如经济处于增长阶段时加大股票指数的配置,经济衰退时加大债券指数的配置。这些调整的目的就是一个,获得更高的贝塔收益。所以,它也可以理解成一种主动型的被动投资策略。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基金经理还可以将已经购买的金融资产进行抵押,融入资金,以这种加杠杆的方式放大贝塔收益——当然,指数如果下跌,基金也会面临更大的损失风险。
总之,对于我们普通的投资者来说,如果只想取得市场的平均回报,那就尽量选择贝塔收益靠近1的基金;
如果想更多获取超额收益,就要挑选更注重阿尔法收益的基金(名称中带“阿尔法”字样的基金),尤其在熊市中,如果这类基金的贝塔值较小,则很有可能出现超越市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