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新的文献,正好是在讲幸灾乐祸心理的,由三位分别来自美国Emory大学和澳洲墨尔本大学的学者写的(Wang, Lilienfeld, & Rochat, 2019)。内容通过综述提出了一个三个维度的幸灾乐祸动机理论模型。
看的原因也是因为正好听了一个PodCast针对这种心理讲了半个多小时,因此引起兴趣。
幸灾乐祸在心理学裡面用了一个德文Schadenfreude。从理论上,可以分成“罪有应得”(Deserving Theory),羡慕(Envy Theory),组间竞争(Intergroup Theory)。
罪有应得
“应得“的观点就好像看到人家本来光芒万丈的高高在上,一个不小心败露了自己的丑陋一面,一夜倒台,人设崩塌。这种更多是建立在我们心裡寻找公义,就好像每次看到某些明星被曝光丑闻,星途一落千丈,或者近期的某保健品直销被人狠狠踢爆引来政府正视调查。大家都会觉得大快人心。研究发现这种【幸灾乐祸】跟我们觉得对方的遭遇是否【罪有应得】有很高的关联度。但是这种说法不能说明到底我们觉得人家是罪有应得我们才幸灾乐祸,还是我们乐了然后因为认知误差的原因和心理解决机制去找藉口说人家罪有应得。
羡慕
然后就是「妒忌、恨」呗!这个导致幸灾乐祸的原因在于「自我评估」,通过社会比较,我们会觉得一些人混的比我们好,自己心裡酸酸的。其实,这个还有一个反向鄙视,当我们自己觉得高人一等,看不起社会中比我们低层的人。在这些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会有幸灾乐祸的反应。往上层的比较,就好比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结果人家真的吃到酸的时候我们就真高兴了:「看!早说房地产会开始跌的嘛!还十几套房子呢,这次还不亏死你!」。往下层比较的时候,就如看到一些第一次坐飞机不懂飞机上餐饮是包了的不敢要餐饮而在旁边暗笑,甚至心裡还说人家「没文化真可怕」那种情况。但是研究这个说法的实验久久都没被其他研究人员成功複製。然后,心理学家就开始怀疑,这裡面有可能应该分为轻微的Benign Envy和恶意的Malicious Envy两种。最近的研究发现羡慕在一些研究中并没有跟幸灾乐祸有任何关联,要是有关联也是和恶意的羡慕有关。
组间竞争
团队组别当然都希望自己那队胜出,往往都有竞争性。一个女团的粉丝们往往会跟另外一个女团的粉丝们吵起来,对著干。当看到人家那队出洋相了,当然是幸灾乐祸啦。想当年,在张国荣和谭咏麟两个互拚之前,其实还有位蔡枫华也是红极一时粉丝无数,结果因为他自己是TVB「劲歌金曲」的司仪,当年没有拿到大奖,直播时候说了一句「一刹那的光辉不是永恆的」来暗示张国荣,后被TVB封锁冷藏,那时候,张国荣和谭咏麟分粉丝们简直高兴得。这种幸灾乐祸是因为自我的「社会身份」所导致的。也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文献中也提到,这些幸灾乐祸的根源很多都是在成长中养成的,在学前儿童中就有社会公义的一种概念出现,羡慕妒忌恨那种社会比较心态也在小学期间开始了。也就是说,发展心理学说的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是其根源。
其他个人区别
因为幸灾乐祸其实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想著也蛮黑暗的。临床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心理病态者(psychopath)因为看到别人痛苦的时候自己不会有任何感受,所以,他们更容易体验到幸灾乐祸。如果你发现有朋友看著人家乱过马路被车撞飞了,还当场笑出来的话,尽速远离! 一些人格特徵也会于幸灾乐祸有关。研究人员设立了三个情境:(1)一个糟糕的司机超速驾驶被罚款(这个应该是反映公义上罪有应得的情景);(2)对方球队一位高傲的球员因为逞能炫技受伤(反映组间对立竞争的情景);(3)一位同事工作评估得到差评(可能用这个场景来反映羡慕妒忌那种)。结果发现黑暗三角人格(Dark Triad)中的精神病态(Psychopathy)人格高的人在这三个情景下都会有幸灾乐祸的感觉,接下来就是重权术套路心机的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人格高的,在(2)和(3)的情况下会幸灾乐祸,而自恋(Narcissism)人格高的,就只在第(3)个羡慕妒忌(看不起人家)情景下幸灾乐祸。 还有就是自尊(self-esteem)低的人也会比自尊高的人有更多的幸灾乐祸体验,但是也有研究说这两者没有关联。 那些对于世界公义有深信的人也会去阅读更多的罪有应得新闻。看来,我们对于一些结论的过于主观执著,就像觉得对方罪有应得(冰冰逃税被罚活该),可能中间涉及到我们的社会比较(仇富那些),或者自己站队要效忠要表态(如自谓的无神论者整天要攻击有宗教信仰者,看到某宗教出丑闻就来劲起哄)。再加上自己的自尊不足,需要幸灾乐祸才能找到自我存在感的,也许对于世界很多抱怨的,人格中黑暗面比较大的,这些人都会很容易幸灾乐祸。
当幸灾乐祸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我们缺的是共情,缺的是同理心,缺的是放下,缺的是自尊,缺的是客观性,缺的是如实的认识自我。
参考文献:
Wang, S., Lilienfeld, S. O., & Rochat, P. (2019). Schadenfreude deconstructed and reconstructed: A tripartite motivational model.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52, 1-11. doi:10.1016/j.newideapsych.2018.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