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赛罗斯战场在哪(终结战场)
编者按:在《怛罗斯之战:大唐阿拉伯两大帝国重装军团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一文发表后,笔者在朋友的建议下和帮助下,查阅了更多的资料,其中就包括一些苏联的考古发现、一些来自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研究报告与民族传说,以及当地学者与中国学者的交流记录,尽管我们距离完全弄清怛罗斯之战的来龙去脉仍有距离,但我们至少获得了减少这个距离的机会。 现在,让我们回到怛罗斯去吧,去看看更加立体的战场与政治环境。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发现——战役规模、战役的地点与新谜题
在《怛罗斯之战:大唐阿拉伯两大帝国重装军团互砍5天?1天就累死了!》一文,曾说到尽管在《资治通鉴》中提到了高仙芝部抵达了怛罗斯城,但却没有提及高仙芝部攻击城市,而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文献则都将战场指向怛罗斯河(Nahr Ṭarāz)河畔,这也是双方记载普遍含糊的地方。
▲时至今日,塔拉斯河依旧在静静的流淌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但我们却依旧难以还原那场战争的面貌
但根据苏联和哈萨克斯坦方面收集的民间资料与少量出土文物分析,以及当地人的口述史和出土手记,哈萨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认为,双方的交战地点是可以确定的:高仙芝兵败的地点,是“阿特拉赫”(突厥语音译)以西地区,也就是“伊特莱赫”以西地区,这块土地是古代一个当地家族的土地,当地人也因此称这场战役为“阿特拉赫之役”。根据考古发掘证明,这块记载中的土地所处的位置,是塔拉斯河西岸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普科罗夫卡地区。
▲在怛罗斯之战后的1200多年,为了应对恐怖主义,中国军队再次开赴旧“阿特拉赫”地区并与吉尔吉斯斯坦进行联合反恐行动,不知道那片土地下的忠骨会是怎样的一番感受……
作为立场中立的当地人,显然没必要在战役地点上造假,至多也只存在一些地理位置误差,但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无论是怛罗斯旧城还是怛罗斯新城遗址(怛罗斯旧城在怛罗斯之战后的公元766年被葛逻禄部攻占,而后葛逻禄部用了数年时间拆除了旧城并在其以东18公里处修筑了新城,即现在的塔拉兹(Taraz)市,疑似旧城遗址在上世纪中叶被苏联政府发现,在2013年前后被当地考古学家和英国的考古学家并陆续确定,学界对此没有太大争议),都在旧怛罗斯河的东侧和北侧,且距离这个论证的交战地点足有十几公里,如果高仙芝的作战目标是攻取石国的边境重镇怛罗斯,那为什么要在“至怛罗斯”之后还要西进呢?
▲高仙芝和他的安西军团常年与吐蕃的轻重混合集群交战,其战术体系和作战思想也向该方向倾斜,但他们对于刚刚扩张到这一区域的呼罗珊军团可能并不了解,图为吐蕃重步兵
跨过没有桥梁且水系状态不明的河流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即便在现代也是如此,在2017年底的叙利亚战争中,叙利亚政府军,就曾经遭遇库尔德武装于上游的革命大坝放水并挖开多处农田蓄水池,配合午间的河水流量上涨,巨大的短时流量冲垮了工兵正在搭建的简易桥并冲翻了多艘橡皮筏,造成了数十人伤亡,不少装备落水。在古代,这种利用河水水位变化时间差和掘堤进行攻击的方式则更为致命,高仙芝部完全没必要冒这个风险。越过这条河不止意味着高仙芝兵团不得不背水一战、不得不面对把侧后让给怛罗斯守军的危险,还意味着后续部队(拔汗那部)和他们携带的粮草无法按期与稳定的抵达前线。
▲唐军的重装骑乘步兵拥有极强的战斗力,但他们的补给消耗速度对于后勤系统而言也是巨大的灾难,安西军经常依赖仆从蕃兵的人马运输与护送粮草
一个合理的假设是,高仙芝部获得了呼罗珊军团即将抵达的消息,认为有必要赶在其全军抵达前分而击之;或者得知萨勒赫部的先头部队已经在某一时间在某一地点扎营,打算通过中国人最擅长的劫营战的思路去击败强大的呼罗珊军团;当然,还有可能是出于无奈,为了避免唐军被呼罗珊军团和怛罗斯城内守军两面夹击,高仙芝不得不前出并尝试在萨利赫部抵达怛罗斯之前摧毁他们。但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这一战术行动显然都过于冒险了,在深入敌后、劳师以远、缺乏具体情报的情况下,把大军置于如此危险的境地,显然不如在河的东岸重点布防,或者索性一鼓作气攻下怛罗斯更加合理。不过,高仙芝素在打吐蕃时就以来兵行险旗著称,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采取任何行动都很合理。
▲位于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州,怛罗斯城周遭的城垣残骸,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怛罗斯城城墙结构的参考
由于高仙芝在石国的所作所为,怛罗斯城周遭的石国人和恐惧的游牧民族,都争先恐后的躲进了城内,原本就作为边防重镇的怛罗斯获得了更多的可用青壮年,越过怛罗斯河,把拔汗那部和自己700多里长的补给线留在待攻城市的攻击范围内,显然和越过怛罗斯河发起进攻一样不合常理。
▲唐军在主体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在河边列阵迎敌显然比贸然渡河进攻更为合理
不过哈方的另一份资料倒是提供了一份有用和可靠的信息:根据当地突厥和半突厥部族的记载,呼罗珊军在开始东进与唐军征服石国都城开始西进时,都为了补充兵力与扩充战力从沿途的部落和城镇招募了大批临时军,几乎使得葱岭南北的所有部落都避无可避的卷入其中,这意味着双方的军队中的辅助军数量,可能都要远超过个自主体部队的规模,根据推算,高原上的几十个部落至多可以为双方提供约4万人的兵马,也就是说,尽管双方素未谋面,但在奔赴前线的同时也都在为一场随时可能爆发的大规模决战做准备。唐军一侧的总兵力规模可能超过4万,而萨利赫兵团也可能在行军途中获得由艾布·穆斯林派出的呼罗珊兵团的剩余机动力量和仆从军的支援,以及石国王子收拾起来的残部,其兵力超过4万甚至6万应该也不难,而这场战役时双方(姑且把怛罗斯城内的石国军队和呼罗珊的军队算作一方)在怛罗斯周边地区的总兵力规模有可能在十万之上。
▲天宝十三年,怛罗斯之战之后的大唐,盛极而衰的前夜
如果拥有一支4万人以上的兵团,至少从理论上讲,高仙芝是可以只留下一只以少量唐军和一定数量蕃兵为主得小部队对怛罗斯进行监视和对峙,这样也就可以防止后者对唐军的后方和后勤运输分队进行威胁。但高仙芝是否真的这样做,则取决于怛罗斯城内军队的数量和和质量,或者说是高仙芝所认为的数量和质量。
▲阿拔斯军旗帜与先锋重步兵
现在,让我们回到已经不再作为战场,却依旧左右着战局的怛罗斯城。重返怛罗斯旧城——城防、守军、情报、主将抛开这场战争不谈,怛罗斯城本身就是位于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贸易端点,一度是西突厥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在碎叶丢失后,黑姓突厥可汗更是将怛罗斯城作为自己的新都城,并在城内修建皇宫,扩建城市(2014年,哈萨克斯坦历史学院祖蒙·斯马伊洛夫院士在怛罗斯旧城遗址发现一处唐代石构宫殿废墟。并通过出土物证明了这座宫殿为突厥可汗的王宫),此后,城市几经易手,城防也有所增强,不过,由于之后766年到775年葛逻禄部的拆旧造新,我们已经无法确认这座城市当年的具体大小和城市结构了。
▲怛罗斯古城区域出土的突施骑黑姓可汗的宫殿
不过根据部分出土的部分地基遗存、碎叶城和其他同时期突厥城市的结构,我们大概可以推断出怛罗斯城的大概结构:城市采用四米多高的单层石叠夯土城墙,城外存在由怛罗斯河引来的浅护城河,背靠着城墙,紧贴着城门与护城河两岸的的则的是大量的由木骨泥墙和草木棚构建的厩舍(如果时间够久,这些厩舍会逐渐变成民居和驿站,内侧的城墙也会慢慢变成内城城墙),用以收容商队和军队的骆驼与马匹(避免他们消耗城内储水),并在冬季给予牲畜越冬的空间,崎岖而狭窄的城外道路使得城墙与城门比较难以被攻击,根据一位研究蒙古古代攻城战术的朋友的说法“通常攻击这种城市的方式是对城外设施进行纵火,而后使用攻城器攻击受损的城墙或城门,直至其坍塌后入城作战,如果在旱季,也可以采用围困的战术,城内拥挤的人和牲畜会自己杀死自己。”
在上一篇的评论中,笔者注意到有人提及不能以现在的当地环境去推理古代,怛罗斯城再之后又被使用了500年。但请注意,那是怛罗斯新城,不是751年被围攻的怛罗斯旧城。(感谢[红茶魔术猫]的指证,怛罗斯城确实在之后的一千年里都扮演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此怛罗斯城并不是彼怛罗斯城,气候变化前当地的植被情况实际上也是可以推断出来的)同时,笔者也收到了一位在南疆地区长期服役的朋友的善意提醒“根据气候变动前的环境,怛罗斯河流沿线应该有少量胡杨分布,而游牧民也会人工种植少量经济植物,只要它们没有被砍伐,高仙芝应该是可以制造攻城器并攻击城市。”另外,根据记载,在公元740年前后,随商队而来的都护府的外交人员也抵达过怛罗斯城,在之后大唐的商人也络绎不绝,也就是说,高仙芝不可能对达罗斯城的城市结构和周边的林木分布毫不知情。
兴亡的世界史¥698购买
但正如有读者评论中所说的一样,怛罗斯城周遭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特别感谢阅读上篇后留言的[南深夏]先生的补充,《肇始与历史》笔者的另一位朋友也推荐过,但在写上篇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阅读了相关内容并与《阿拉伯征服史》进行核对后可以证实:应石国王子之邀,齐亚德将军的部下,以防御战与袭扰作战见长的突厥军官赛义德·本·侯梅于751年4月左右携带了约200多名部下前往了怛罗斯城,并接管了当地的城防,开始征召和培训军队并强化城市,目前已知怛罗斯之战爆发于751年7、8月间,这表示赛义德有至少3个多月的时间强化城市和训练部队。
▲突厥军官在整个泛阿拉伯世界和东亚地区的战争中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留下的雕像和画像却少之又少3个多月的时间对于修建新的土石城墙显然是不够的,但把城市外面可以被用于修建攻城器的大型树木全部砍伐,把城外设施的易燃物全部拆除是绰绰有余的,许多突厥将领都喜欢以大量河泥和原木,依托厩舍建筑修建简易瓮城以此保护城市脆弱部分免受直击,并在城台内侧建造更高的临时箭塔,用以观测和攻击敌人的攻城阵地,就算这些设施在战争爆发时尚未完全完工,也依旧能给打算攻城的唐军造成不小的麻烦。
▲碎叶城遗址,尽管旧怛罗斯城已经不复存在,但我们可以根据碎叶城和新怛罗斯城来推断旧城的城防体系
至于赛义德训练了多少部队,我们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不过,当飘扬着石国和阿拔斯王朝的旗帜怛罗斯城出现在安西军眼中时,情况就已经变得复杂了,这座已经变得和情报中完全不同的城市,到底要怎样围攻,又要不要围攻呢?而在得到呼罗珊军团大军正在奔来的消息后,高仙芝又是否会分兵围城以防背刺呢?
▲在相持的四天和决战的第五天,那些埋骨他乡的唐军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这里有两份史料有所提及,其一是收纳于《唐书》中的《段秀实传》片段:仙芝讨大食,围怛罗斯城,会虏救至,仙芝兵却,士相失。按照这个说法,段秀实所部参与了对怛罗斯城的包围,但“会虏救至”之后,主帅高仙芝却“兵却”最终导致了段秀实部“士相失”,而在《肇始与历史》中也有这样一句同样耐人寻味的记载:(在怛罗斯战役前)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唐联军)各个击破。
▲追缴残兵的各个击破和在战场上的各个击破是两个概念,但二者都是是阿拉伯人最擅长的战术
按照这几段文献的记载发散推断的话,唐军似乎真的把部队分成了多路,并最终被分别于怛罗斯河河畔、城下和周边区域击破,不过笔者的挚友及主要资料翻译黑骑士坚持认为这里说的各个击破的是唐军及其后续抵达与布置在战场外线的仆从军,对于这些文字之后真相的分析,可能就要见仁见智了。现在,尽管一切还是迷雾重重,但我们至少已经大概确定了战斗爆发的位置和怛罗斯城当时的城防状况。而这无疑为我们分析战场的情况与态势变化,提供了一些基础,这次就到这里,下一回,我们将分析距离怛罗斯之战的核心更进一步的问题——葛逻禄部与其他仆从军,是否真的背叛了大唐?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尤金上将,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