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中等收入陷阱”阴影)
图片来源:unspalash网
文 | 新京智库特约撰稿 关不羽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70万亿元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政府工作报告用一系列数字勾勒出2021年施政目标,其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20年,我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超过100万亿元大关的同时,人均GDP也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开始向高收入国家人均GDP 12535美元的新高度进军。
此“收入”非彼“收入”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是世界银行制定的、用以衡量各国经济水平的标准体系。按照世行的规定,应该使用人均GNI(国民收入总值)为口径。不过,我国多年来GDP和GNI的数值差异不大,因此用GDP来代替亦无不可。
值得注意的是,GNI中文译名“国民收入总值”中的“收入”容易被公众误解。其实此“收入”非彼“收入”。GNI中的“收入”是指经济统计意义上的原始收入总额,而非公众日常经常使用,主要指个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收入”,前者的范围要比后者大得多。
同时,“高收入国家”并不等于发达国家,更不等于国民普遍富裕。这个“高”可以理解为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9年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全球人均GDP为1.14万美元,预计2020年可能会降至1.04-1.06万美元。中国目前恰好是在这一平均线上。
更何况,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目前仅是12535美元,绝对高度很有限。通常认为发达国家入门的人均GDP要达到3万美元,大体相当于意大利、韩国的水平,比“高收入国家”的门槛高了近三倍。
此外,发达国家的门槛还包括经济结构、社会治理水平等其他指标等,人均GDP仅是标准之一。
因此,顺利晋升“高收入国家”目标完成,只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半程,后面的路还很长。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戒骄戒躁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是个伪命题
当然,我国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开始迈向“高收入国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性标志。“中等收入陷阱”的阴影正在褪去,而这曾经是唱衰中国经济的主要理由之一,现在看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更像是个“伪命题”。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经济长期陷入停滞乃至倒退的现象。这一现象有一定的统计依据,但是从未形成过成熟的理论。
二战结束时,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后大部分拉美国家又经历了30年左右的高速发展期,纷纷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这些国家纷纷陷入经济停滞和倒退的泥沼中,从此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