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千金的故事(一诺千金的简短故事)
目前,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正在热播,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该剧以40集的长度讲述了40个和理想有关的故事。
自播出之后,《理想照耀中国》就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感动”“震撼”“热泪盈眶”“第一次了解”……许多年轻网友在各个平台上留下相似的话。同时,40个故事40种风格,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也让该剧成为了献礼剧中独特的风景线。
小切口大情怀,历史长河群星闪耀
《理想照耀中国》为“系列短剧”,每集30分钟,一集一个完整故事。每集片幅很短,却回味悠长。
第一集《真理的味道》以水墨画风开篇,采用了诗意的表达方式、极具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含蓄隽永地讲述了语言学者陈望道翻译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背后的故事。片名取材自一个为人熟知的轶事:陈望道在翻译时因为过于专心,将母亲送来的粽子蘸着墨水吃了,还说了句:“够甜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社会的矛盾复杂却剧烈,妇孺在宗族前的弱势、乞丐在大雨中的迷茫、知识分子关于东西方制度文明的争论……这些蒙太奇画面的拼接,是有代表性和容易发挥戏剧冲突的缩影。
在这样悲悯的大时代下,陈望道的内心是不平的,而他最终找到了属于未来的光明的路: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任务,向更多中国人传达新思想。他对年少的伙伴说道:“你梦里的那条小道,没有光亮,没有尽头。但在这本书里,我寻找的希望大道就在其中。”
近年来,以个体命运来承载时代命题,从小切口探入历史脉搏,是主旋律题材剧探索的方向之一。而在中国的故事语境讲述中,没有什么比家庭更有代入感和引起共鸣了。
在第二集《守护》中,中共早期党员之一张人亚委托其父亲,在假造的衣冠冢中秘密保存重要文件直至新中国成立,就是这样一个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洪流的典型故事。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久未回乡的张人亚匆匆推开家门,将一个沾着鲜血的麻布包交托给父亲张爵谦。深夜的对话、之郑重,都有扎实的细节、丰满的情感传递给观众。此后20余年,张爵谦虽不能完全理解这份嘱托的重大意义,但他坚信儿子所说,“红色的中国一定会实现”。深沉的父子之情,成就了一诺千金。
新中国成立后,老人从他以命相守的衣冠冢里捧出当年的麻布包,珍贵的红色文献回到党的怀抱,而这些文件里,恰好有一本《共产党宣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译本之一,与前一集形成呼应。
在片尾介绍人物生平时,张人亚的革命经历得以完整。之前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了解到,早在1932年,在中央苏区任职的张人亚就病故于由瑞金赴汀州的路上,时年35岁。
到了《磊磊的勋章》这集,剧本完全转入现实的航道。故事主人公刘磊磊,中国女子柔道队的男陪练,从16岁开始,用生命中最美好的16年,被摔了284万次,陪练出了20多位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人物身上的光芒无需刻意表现,用镜头记录下最真实的状态已然足够。因此,这一集创新地选择了原型人物刘磊磊本人出演。
在刘磊磊的生命历程中,也有迷茫,有时候他也会想做陪练到底是为了什么?没有答案,但他觉得所有人为同一个理想一起努力,既平凡又有意义。“她们都说,在她们的金牌里,有我的努力和付出,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真的懂了这句话。这些年来,被摔上百万次留下的伤痛,都是我青春岁月里无怨无悔的荣耀勋章。”相信在生活中,有太多和刘磊磊一样,注定走不到鲜花璀璨的最高处,但依旧默默地燃烧着自己,成就着自己价值的普通人,能够在观剧的过程中被深深打动。
此外,该剧还有“为祖国写歌”的王莘、抗日救亡战地记者方大曾、写下《把牢底坐穿》诗歌的铁窗诗人何敬平……这些人或许是平凡而微小的存在,但他们充满温度,是历史长河里闪耀的星。正如总编剧梁振华所言:“这四十组人物和面孔,他们是并不遥远的青春纪念册,是理想的人格载体,他们是不同时代人们身边亲切的姐妹兄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中国人。”
“理想”跨越百年,与观众共情共振
作为建党百年的献礼剧,《理想照耀中国》的年代跨度同样长达百年,40个故事可以分为“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复兴时期”四个阶段,剧中选取的人物,都是党和国家重要历史瞬间的参与者,是照耀着年青一代的追梦人,百年中的众多人物故事将观众带回一个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与现实交织,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展现了新时代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奋斗的精神风貌。
此外,《理想照耀中国》以“理想当燃”为内核主题,创新打造具有“电影质感”的系列短剧,同年初大爆的《山海情》和《觉醒年代》等剧一样,以高质量的内容向年轻人靠拢,力图用当代年轻人的语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讲述那些振奋人心的革命故事或是直戳心灵的奋斗故事。剧中人物用激情、汗水、生命创造出的价值也往往能激发年轻人的青春共鸣。
理想当燃,青春正燃,对于当代青年来说,《理想照耀中国》是一份致敬,也是一份礼物。
红网·燃青年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