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
2022-08-25 12:08:18 浏览:83
反映男女分工的墓葬 1923年,“马家窑文化”被发现于甘肃省临沸县的马家窑村,因而得名,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前,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时间。这一文化时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 这一文化时期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存在平地上起建的建筑,房屋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其中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最大的有五十多平方米,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 马家窑文化时期已经发掘的墓葬有两千多座,墓地和住地相邻,以公共墓地为主。墓葬的排列多样化,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排列。这时盛行土坑墓,形状以长方、方形和圆形为主。葬式也多有变化,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等。这一时期的随葬品较有特色,男性多为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镀和石凿等;女性多为生活用具,如纺轮和日用陶器,这反映出男女之间的分工。此外,还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 这一时期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彩陶较仰韶文化时期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以家庭为单位的合葬出现 “大汶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距今6300–4500年,延续时间约两千年左右。这一文化的分布地区除了河南和皖北之外,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 大汶口文化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石器磨制水平很高,还有陶器,比如夹砂或泥质的红陶。该文化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另外还有硬质白陶,上面雕刻有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等花样,还有彩陶和朱绘。其中彩陶较少,但珍贵精美。大汶门文化中期以后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和骨制、牙制的工具及装饰品。 这一时期的人们以种植粟为主,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家畜有猪、狗、牛、鸡等,渔猎也是人们重要的生产手段。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址在安徽蒙城尉迟寺被发现,这些村落由成排分布的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这些排房多则六间一排,少则两间相连,布局科学,从这里可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有了较高的建筑技术。 大汶口人死后的葬式很多,有仰身直肢葬、俯身葬、屈肢葬、二次葬、折头葬、折肢葬等。中晚期以后人们开始运用木质品作为葬具,而且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这些发现表明母系氏族公社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