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猫网手机站
伦勃朗素描(为何学画画要从素描开始?)
2022-08-27 23:09:44  浏览:62

伦勃朗素描(为何学画画要从素描开始?)

伦勃朗素描(为何学画画要从素描开始?)

丢勒(Albrecht Düre)《Studies of Dürer\\\'s Left Hand》,素描,27×18cm,1493年

素——指单色;描——指刻画,素描是用一种颜色表现明度和造型的作画方式。有人这样比喻素描:“如果河对岸是‘学会画画’的话,素描就是一座过河的桥。”那么,为何学画画要先学素描?它在绘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大师也从素描学起

大师米开朗基罗因其雕塑而闻名于世,相信它们完美的结构和健美的身姿无不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作品也反映了米开朗基罗扎实的素描功底与空间意识。

米开朗基罗《Seated Man》,素描,22×15.3cm,1487年

以上这幅素描由米开朗基罗12岁时绘制,是他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作品。画中描绘了一个穿着长袍的男子坐在宝座上,手持权杖。同年,米开朗基罗跟随多梅尼科·吉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当时佛罗伦萨最杰出的画家之一,踏上了学习绘画的道路。临行时,他与父亲告别说:“我将成为一名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Studies for the Libyan Sibyl》,素描,28.9×21.4cm,1510年

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学者Timothy Clifford曾说道:“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方式非常特别,他将下巴画得很圆润,鼻子下方有一条很硬的线条,这个特征也出现在其晚期画作中。”

在绘画生涯的早期,米开朗基罗主要使用钢笔和墨水作画。但不久后,他发现了天然开采的粉笔具有更好的表现效果。于是,他在之后的素描创作中开始引入红色粉笔和黑色粉笔配合使用的手法。

基于造型

无论是人体结构还是建筑结构,都离不开对“型”的塑造,造型准确是决定一幅作品成功的关键,而素描写生往往是练习造型能力最有效的方式。

米开朗基罗《Male Nude, Seen from the Rear》,钢笔素描,40.9×28.5cm,1503-1504年

丢勒(Albrecht Dürer)《Praying Hands》,素描,29×19.7cm,1508年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在其绘画生涯中留下大量素描手稿,在对结构的摸索中,他对世间有无生命的物体都倾注了最细致的剖析——人体、动物、胚胎、建筑等,这些研究成果均以素描形式呈现。

达·芬奇《Anatomical studies of a male shoulder》,钢笔素描,29.2×19.8cm,1509-1510年

达·芬奇《Study of horses》,炭笔素描,24.5×8.7cm,1490年

很难想象,在几百年前科技发展并不成熟的年代,画家们是如何对人与物做到如此细腻的解析。但我们要知道的是,艺术大师遗留下的不仅是技艺非凡的作品,更多是关于学习绘画的方法,以及对造型严谨考究的态度,这都是后辈未来所需的专业素养。

达·芬奇《Studies of embryos》,钢笔素描,30.5×22cm,1509-1514年

线附于形

线有多种形式——在描绘建筑时,它可以严谨规整;在刻画人物时,也可以灵动流畅。绘画者掌握了物体的结构之后,线条便不再拘泥于此,仅是一个表现画面的工具。

安德斯·佐恩(Anders Zorn)《Girl with a Cigarette》,蚀刻版画,15.5×11.6cm,1892年

被誉为“线条指挥家”的安德斯·佐恩(Anders Zorn)在作画的意境方面受到伦勃朗的影响。他曾遍游欧洲,仅为追寻博物馆中伦勃朗的足迹。通过长时间对后者在蚀刻版画中线条表现技巧的研究,佐恩达到了能用看似“凌乱”的线条寥寥数笔就捕捉到人物神态和造型的高超境界。

安德斯·佐恩(Anders Zorn)《Vallkulla》,蚀刻版画,29.8×19.8cm,

1912年

形依于光

除造型外,光影也是素描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有亮部、暗部,物体才有体积感,画面才有故事感,光线的意义就在于此。伦勃朗在作画过程中善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轮廓的同时,让其余内容隐于暗部当中,画像便给人稳定、庄重的感觉。

伦勃朗《自画像》,蚀刻版画,8.1×7.2cm,1630年

伦勃朗《自画像》,蚀刻版画,14.8×13cm,1631年

不仅是人物肖像素描,伦勃朗在场景素描中也将光影的作用发挥至极致。在宗教题材画面中,他利用交织的光线传达出虚实交错的神秘感,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敬畏之情。

仅使用单色,难免会让人产生在表现力上被限制的误解。其实,黑白灰的画面没有了饱和度的掺杂,反而具有更强的穿透力。

伦勃朗《The 100 Guilder Print》,蚀刻版画,27.8×38.8cm,1649年

伦勃朗《Faust》,蚀刻版画,20.9×16.1cm,1652年

细节神韵

学画的人通过素描训练掌握了造型准确、线条舒服、光影合理的能力后,对神韵的表现同样需要深入的刻画练习。细节展露出的神态不经色彩的渲饰,单纯且直击人心。

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小男孩,画家之子尼古拉斯肖像》,素描,25.2×20.2cm,1620年

以上这幅画是画家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给其子创作的素描——《小男孩,画家之子尼古拉斯肖像》,为他作品中杰出的典范。他对线条疏密变化的处理,展现了画面色调层次与明暗关系;对面部细节的刻画将小男孩稚嫩、懵懂的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Portrait of a Chambermaid》,素描,38×28cm,1625年

达·芬奇在创作举世闻名的《最后的晚餐》前,绘制了许多素描手稿。正是因为他对画中人物神态与动态进行了反复雕琢,才造就了如此经典的画作。直到今天,各界学者和专家对其深层的探索也从未停止。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壁画,460×880cm,1498年

达·芬奇《Study for the Last Supper》,素描,26×39.2cm,1494-1495年

达·芬奇《Study for the Last Supper》,素描,14.5×11.3cm,1495年

除了面部神态,身体形态也考验着画师的基本功。法国印象派大师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在人物描绘中展现了独特的技法。他受安格尔的影响颇深,因他年轻时曾得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指点:“年轻人,如果你想出人头地,就要画素描,要凭记忆和写生训练,多画线条。”之后,他便勤加练习。

埃德加·德加《Dancer Adjusting Her Slipper》,素描,32.7×24.5cm,1874年

德加擅长用线条抓住各种动态瞬间。在形态把控上,他认为素描比色彩的表现能力更加丰富。通过长期观察与写生,他笔下的芭蕾舞者自然、律动、栩栩如生。

埃德加·德加《Dancer with a Fan》,61×41.9cm,1880年

埃德加·德加《Two Dancers》,63.8×43.9cm,1879年

相信以上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已经向我们展示出了素描在他们绘画生涯中的地位。只有大家在掌握了对形、神、光、影的塑造方法之后,使用其它绘画工具作画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所以,素描作为学会画画的“桥”,大家了解它的作用了吗?当然,过河的方式有千万种,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