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什么意思(鸡肋网络用语是什么意思)
恃才傲物,是个成语,它的意思是说,依仗着自己的才能而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典故。
据《梁书列传·第二十九》记载:
南朝梁人萧子显很有学问,官至吏部尚书。这吏部尚书权力不小,而且是实权。全国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宜都掌握在他的手里。
萧子显性格庄重而朴实,但自恃有学问,很少有看得上的人。
据史书记载,他在主持选拔举荐工作事宜时,“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挥而已”。
所谓九流宾客,就是各种人物。也就是说,他当上了吏部尚书之后,不管见到什么人物,从来不跟人家说话,只是举起扇子,一挥而过。
当然,皇帝是要除外的。
萧子显可能太“清高”了,“清高”得世间容不下他了,年仅49岁,阎王爷就把他招了去。
萧子显染病身亡下葬时,他的家人上疏简文帝,请简文帝给他个谥号。简文帝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意思是,自负其才而藐视别人。
这是简文帝给他的盖棺定论。
我们想一下,别人跟他打招呼,他就“举扇一挥”,遇到这种傲慢之人,他人会如何想。书中记述说:“衣冠窃恨之”。
这里的“衣冠”是官宦的代称。就是说,一些官吏私下里都痛恨他。看来,人们不喜欢恃才傲物的人,或者说恃才傲物招人恨。
(原文:子显性凝简,颇负其才气。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但举扇一捴而已,衣冠窃恨之。……及葬请谥,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梁书列传·第二十九》)
事实证明,恃才傲物者都不会有好前程。古今概莫能外。
我们前面说过,萧子显恃才傲物,被“衣冠窃恨之”,后来,他的“本家”萧颖士,则因恃才傲物而仕途受阻。
据唐末五代王定保(870—940年)所撰写的《唐摭言》卷三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了进士。他自恃有才华,傲慢无比,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
萧颖士经常提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寻找美景。
一次,他住在一家小旅馆,独酌独饮。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位身穿紫色衣服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来小旅馆躲避风雨。他见这位老人闲散随意的样子,就非常放肆地欺侮他。
不久,风停雨霁,很快就来了一辆马车。老人上了马车,侍卫喝令行人让道,离开了。
萧颖士急忙问身边的人,这位老人是谁?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的王尚书。哇,原来是组织部长。当初,萧颖士曾经登门拜访这位组织部长,但未能见到,此时他惊愕得舌头伸出半尺。
第二天,萧颖士写了一封长信,到王尚书府上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自家偏房的廊下,很鄙夷地看着他,并对他说:“很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
停了一会儿,王尚书又说:“你依仗着文学的才名,如此倨傲怠慢,也就能中个进士吧。”
后来,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
(原文: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风雨暴至,有紫衣老父,领一小僮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父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也。”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所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尚书命引至庑下,坐而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复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于扬州功曹。——《唐摭言》卷三)
萧颖士真是有眼不识“组织部长”。在我看来,萧颖士不仅恃才傲物,还是个势利眼。见老人闲散随意,就肆意羞辱;知老人是吏部尚书,就登门谢罪。
其实,恃才傲物与势利眼是孪生兄弟。
综观那些恃才傲物者,他们在其上级领导面前,在对他有用的人的面前,很少有傲得起来的。
但要知道,恃才傲物如果养成了习惯,就会随时随地恃才傲物。
如果随时随地恃才傲物,就不知何时何地遇到“吏部的王尚书”,就算不遇到“吏部的王尚书”,遇到“吏部的李处长”,或者遇到“吏部的王科长”,恐怕其仕途也会终止于“扬州功曹”。
要说仅仅其仕途终止于“扬州功曹”还算幸运,要是再恃才放旷,还会因此而遭遇命止。东汉的杨修(175—219年)就是如此。
所谓恃才放旷,就是炫耀自己的才能。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认为,杨修之死就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后借口“鸡肋”一事被杀。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高官显宦之家。曹操称魏王时,杨修任曹操主簿。
杨修才气过人。《世说新语·捷悟篇》记载,有人送给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谁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原文: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世说新语·捷悟篇》)
因为杨修有才气,曹植、曹丕等太子都愿意跟他结交。他还多次帮助曹植通过曹操的测试。曹操知道曹植得到杨修的帮助才通过测试,很是气愤。
曹操曾经写信给杨修的父亲杨彪说:“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曹操的意思是说,你儿子仰仗着家族显赫的权势,常常不能跟我一条心,我想加以纠正,却看他颇怀怨恨。
最终杨修因为恃才放旷,而被曹操杀害。关于杨修之死,《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记载: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罗贯中写到此处,点评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罗贯中接着说,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三十四岁时被曹操所杀。后人有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对杨修之死因,后世也有其他说法,但就罗贯中所写来看,杨修是“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淮南子·原道训》云:“善游者溺,善骑者坠,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比喻有某种专长的人,常因自恃有本领而招祸。
杨修之死也告诫后人,既不能“恃才傲物”,也不能“恃才放旷”,有才也要谦虚谨慎,夹着点尾巴。
(本文节选自《领导干部要有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