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猫网手机站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孙子兵法简介)
2022-06-28 11:04:19  浏览:51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始计篇(三)


【兵法】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假如国君能够听从我的计谋,那么作战必胜,我就留下来;假如不听我的计谋,贸然作战必会失败,我就会辞去。


有利的计谋,已被采纳,还要营造有利的态势,作为外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我有利的情况,灵活应变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解析】对于第一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将”是将领的意思,即: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


第二种解释是:“将”是假如,将要的意思,那么在这里,句子所指的对象就是国君,也就得到了上面译文中的解释。


我是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释的,为什么呢?因为第一种解释虽然看似合情合理,但若联系《孙子兵法》的全书语境及上下句来分析,便略显不妥,后面紧跟着的一句是:“计利已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利的计谋,已被采纳”,按照语言习惯,应是指自己的计谋被君主采纳。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孙武在书中的自我定位是将帅,既然如此,那么又何来“将听吾计”呢?如果在这里“将”是作将帅的意思讲,就应该是“将听主计”,但这里并未这样写。


军人讲究的就是服从,将不听主计,那必然是会打败仗的,这样的将领也是必然要辞去的,《孙子兵法》惜墨如金,这里如果解释为“将领”似乎有些赘余。


而解释为“假如”的意思,就顺理成章了,那么这句话就是以孙武本人的口吻对君主所说,这句话里大有文章。


《孙子兵法》是孙武何时写的?是在他被吴王阖闾赏识之前写的,事实上,孙武也是凭借这本书为吴王所器重的。


孙武写的这句话不仅是写给后世所看,也是写给自己的知遇者所看,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想,那么孙武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样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体现了孙武本人的思想。而后来孙武为明军纪斩吴王妃,也有力地印证了孙武的果敢自信,以及不轻易向君主妥协的性格。


孙武正是想用这句话,向自己的知遇者进言:既用我,就必须重用我。


而孙武并未说“君听将计,用之必胜,留之;君不听将计,用之必败,去之”,他是说:“将(假如君)听吾计,用之必胜,(吾)留之;将(假如君)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吾)去之。”


这说明了孙武的这句话是有使用范围的,并不是告诉天下所有的君主都得听将领的,而是仅限于能有像孙武自身这般有见识有能力的将领才能使用。


这样的人后世有吗?有,而且在中国的历史上还不少,乐毅,诸葛亮等中流砥柱之将帅皆是。


而在当时春秋的时代背景下,这句话也是被大量地实践。当时的天下诸侯国无数,有识之士的进言如果不为所纳,就意味着进言的对象和自己观点不同,既然观点不同,那便容易发生内斗内耗。


如果是这样,那倒不如及早抽身离开,这未必不是利国利他利己之举。


而以这句话的角度去观史册,也是至理。多少将帅与领导者不和,却一直在忍耐中服从,这样的上下不齐心的军队能打胜仗吗?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要么是将领兵败被领导者治罪,要么就是将领兵败不接受罪责而反抗,最终两败俱伤。


合则两利,斗则两伤,既然不合,不如各行各路,尚可相安无事。


接下来,有利的计谋,已被采纳了,还要营造有利的态势。之前我们说到人应该借势,要懂得自然之力,要明白事物发展的趋势,那么在此之外,还有什么势要引起重视的呢?


那就是人为之势。


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外在环境的势中,但外在的环境并非完全是自然形成的,这其中还有自己和别人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势。


那么这时候,尤其是为将者,就要懂得为自己营造势。言壮可为声势,人多可为人势,财众可为财势,等等,这些势如果营造得好了,那么胜利的天平就会向使用它的一方倾斜。


内在的实力固然重要,但外在的势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而对于势的解释,孙武用了五个字:“因利而制权”,这五个字里,含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势不是恒定的,它会变化,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


第二层,营造势的人,要抓住为己方创造利益这一点不动摇,灵活应变,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也就是解释了造势的出发点、方法和落脚点:以利益为基本盘,以灵活、因时而变为方法,以掌握主动权为目标。


【一席话】当对别人所说的话的内容难以理解时,可以想想别人为何这么说;上下一定要同心,假如各怀心思,轻则不和,重则生变;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不要以为已经大功告成,还需要借用外部的力量来支持自己,这就需要造势。


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