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从近几个月以来地方“两会”中讨论的提案,到近期的相关建言中,出现了“支付手续费”这一关键词。
手续费、支付等相关词眼又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中。
或许因为微信是国民APP的原因,一则关于“应大幅降低微信支付手续费用”提议上了热搜,又成为了大众讨论的话题。
如今,微信支付在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中占近40%的市场,已具有市场优势的地位。手续费收取也就成了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但如果在近乎垄断的市场中,凭借自身优势收取高额手续费,就值得商榷了。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67.27万亿元,环比增长11.56%,支付宝、微信支付占了绝对的优势。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众所周知,2004年,支付宝诞生之初,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免费、安全、便利,光是“免费”,构建了网商支付信用,开启了中国免费移动支付时代。
马云也曾说过,银行没做好的事,我们支付宝替银行做好。
这不是在说收取手续费用吗?
曾几何时,银行凭借垄断地位,收取短信费、月费、信用卡年费等各类繁复复杂的费用,让用户深恶痛绝。
当时的支付宝如同一股清流,让用户享受着免费午餐的好事,但好景不长。
2016年2月,微信支付团队发布公告,3月1日起,个人用户的微信零钱提现功能(从零钱到银行卡)开始对超额部分收取手续费。
每位用户(身份证维度)有累计1000元免费提现额度,超出1000元部分按银行费率收取手续费,费率均为0.1%,每笔最少收0.1元。
之后,支付宝在9月,通知对个人用户超出免费额度(2万元)的提现收取0.1%的服务费,永久免费额度2万。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与两大支付巨头“变脸”,其中包括手机银行、工银融e联、工银e校园等,不管是工行的借记卡、信用卡、理财金卡还是财富账户,一概免收取手续费用。
为何突然“收割”?
为什么银行等学习互联网,进入了“免费”时代,支付巨头却倒行逆施。难道在培养了用户习惯之后,就开始“收割”用户了么?
1.“断直连”(指第三方支付机构切断之前直连银行的模式,接入网联或银联。)的加速推进。
2017年8月,央行发布的政策,让第三方支付机构切断之前直连银行的模式,接入网联。
“断直连”对支付机构来说,既意味着更合规更安全,但也意味着成本上升。
成本的上升,让各个支付巨头开始收取相关手续费用。
2.支付机构的备用金集中上缴。
2019年1月,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多年的客户备付金100%集中交存到人民银行,这意味着,支付机构以往依赖备付金利差“躺着挣钱”的盈利模式彻底终结。
陈皮网根据公开报道披露,微信、支付宝双巨头支付机构,沉淀的备付金规模已经超过数千亿元,即便按照最低年化3%的收益率,其坐享的利息也在每年数十亿到上百亿不等。
另外,第三方支付机构撤销了在商业银行开立的备付金账户,意味着支付巨头将失去以往携巨额沉淀资金与银行谈判的强势议价能力。
而如今,来自备付金利息的收入在支付宝和微信两大支付巨头的利润中占比约少于10%,这部分躺赚的收入逐渐消失。
支付巨头收益减少,成本提高,相比以前,利润剧减。
真的开始“收割”了吗?
即使进入收费模式,两大巨头依然需要在信用卡还款业务中进行补贴。
而且,相比国际支付巨头Paypal支付收费高达4%,国内移动支付巨头收费率可谓九牛一毛。
但有网友表示,信用卡是针对“有钱人”而言,对于普通人有什么用呢?
所以,对于“降低微信支付手续费用”一事,有网友则表示,羊毛出在羊身上,不仅是对普通人日常提现不利,更是对商家不利,从而不利于整个市场秩序,也或许是依靠垄断地位,坐收渔翁之利吧!
因此大部分网友则呼吁减少手续费!
移动支付市场的增大,巨头的垄断,手续费用不断高于运作成本,违反诚信和公平原则,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市场运作规律,大幅度降低微信支付手续费能实现更大程度的还利于民,促进电子交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