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升益(岳西籍企业家秦升益:点“砂”成金)
他似乎练就了“点砂成金”的本事,将沙变成了精密铸造材料,变成了油田“增产剂”,变成了新型建材,并由此开创出一个新兴产业——工业型砂产业……北京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升益,这个从岳西大山里走出来的企业家,30多年来沉浸在广阔的“砂世界”中,致力于砂中掘金,造福人类。
妙手点“砂”成金
1961年,秦升益出生于岳西县响肠镇的一个农民家庭。1984年,他结束中专学业,被分配到济南铸造机械研究所。初出茅庐的秦升益被分配进了铸造车间,从事抬铁水、造铸型、浇铸件、清铸件等繁重的体力劳动。
上世纪80年代的我国铸造业十分落后,国内企业为了生产合格的铸造零部件,不仅是设备和工艺需要从国外引进,就连铸件模具的原料——砂子,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当时进口的原料砂名为锆砂,产自澳洲,价格高达每吨七八千元。秦升益就琢磨了:中国的沙漠浩瀚无垠,那里的石英砂能不能代替锆砂呢?“当时一吨进口的锆英砂要7000元,而内蒙古荒漠上的石英砂一吨只要10元。一旦成功,可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秦升益说。
然而当他把利用业余时间呕心沥血编写的立项申请提交单位时,却遭受了当头一瓢冷水。立项申请被驳回,理由简单而荒唐:就连技术先进的美国都没有研发出锆砂的替代品,何况远远落后的中国。
秦升益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我就不相信因为美国人做不到,我们就必定做不到。”没能立项,实验照做,秦升益积攒自己微薄的工资,买来定量的原料和简易的设备,利用业余时间,在职工宿舍里炒起了沙子。没有专业的加温设备,用烤箱代替;没有专门的原料容器,用医院的搪瓷托盘代替;没有足够的理论指导,把借来的《化工大辞典》当作枕头……
就是这样的付出,就是这样的坚韧,3年时间,6000次实验,9000公斤沙子,秦升益终于成功了,他为自己的产品取名“耐高温覆膜砂”。从此,这种廉价、无污染、可重复利用、储量丰富的砂子代替了昂贵且有放射性危害的锆砂。
耐高温覆膜砂得到原机电部专家的高度评价:“填补了一项国际制造业的空白”,鲜花和掌声也接踵而至——1990年,29岁的秦升益荣获原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凭借“壳型铸造用耐高温覆膜砂”技术获国家发明奖;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教授级工程师称号。
打造“砂的王国”
秦升益在砂子里掘到人生第一桶金后,便与砂子结下了不解之缘。1993年,秦升益怀揣筹借的3.5万元钱,只身来到北京,创立了北京市长城铸造新技术开发公司,即仁创科技集团的前身——三间平房,一口大锅,便是公司的雏形。
在耐高温覆膜砂的光环下,秦升益并没有迷失。他看到了汽车增长带来的石油需求,于是开始在石油开采领域寻找突破口。
当时原油开采面临着一个世界性难题——油水分离。油和水共生在地下几千米深的岩石里,开采时需要打出一道地缝。为防止打出的地缝“愈合”,需要用高强度的材料进行支撑。国际上的先进做法是将陶土烧制成陶粒,通过高压输送到地缝里。这种技术,尽管有增产效果,但含水率高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秦升益通过三年时间艰苦的努力,研发出可替代陶粒且透油不透水的“孚盛砂”,大大提高了石油开采率。
在他的带领下,仁创集团不断加大研发力度,科研成果不断增加,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用砂制成的硅砂滤水砖,铺进了中南海,铺进了科技部,铺进了水立方,铺进了世博园;沙漠中的风积沙加工成透气不渗水能呼吸的生态保水产品,为沙漠变粮田与现代都市高效节水农业,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30多年来,秦升益专业致力于砂产业开发,遍及“以砂精铸、以砂增油、以砂治水、以砂建筑、以砂治沙、以砂兴农、以砂兴艺”七大领域,开创出一个以用砂为标志的工业型战略性新兴产业。
回乡精准扶贫
秦升益的家乡岳西地处大别山深处,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升益说,多年来,他一直期盼着回报家乡岳西。当前,在中央精准扶贫的指引下,岳西的脱贫攻坚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回乡投资带动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秦升益结合岳西当地的区位环境和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仁创公司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综合优势,进行城镇、乡村污水处理以及小区排水系统的改建,协调利用岳西县旧城改造等机会,接洽县城、镇、乡排水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山塘改造、河道治理和“一砂一世界”特色小镇建设等项目。同时,仁创公司将下属的仁创生态环保科技公司总部搬迁至岳西县,投资建设集研发、生产、应用、服务于一体的仁创科技产业园,组建“仁创科技精准扶贫工作队”,积极推进产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