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学士什么意思
2022-08-26 07:22:17 浏览:106
古代的学士可不是学位 古代的学士什么意思?古代的学士并非现在意义上的学士,它是官位,而非学位。 古代的学士称号,最早出现在周代,《史记•儒林传序》云: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学士,本来是指那些读书的贵族子 弟,后来逐渐演变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以及文人学者的泛称。魏晋 时期,学士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魏晋以后,学士才正式 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称呼。唐代,学士地位有很大提 高,甚至可以参预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顾问和秘书 官,又称“内相”。到了宋代,授了“翰林学士”者,就有当宰相的希望。 清代大学士地位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期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务都不相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被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