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改成作文怎么写-读后感写作指引
2022-08-28 19:22:51 浏览:37
这是一篇读后感改成作文的写作指引 读后感是一种常用文体,也是一种考试题型,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平时读了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或者欣赏了一幅好画,观看了一部好影片,听了一首优美的乐曲等等)深有感想,深得启发,表诸文字就成了读后感。 写读后感能够提离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培养思维分析的深入性、准确性、拓展性和创造性,当然也能够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所以为了提高自己也为了社会应用,我们在平时就应当多写读后感,写好读后感。 课堂作文或考试与平时写作不同,它有一定的限制,必须按题目的要求写作,在“限制”下竞自由显个性。这种命题有两种形式:一是规定范围(或叫“感的对象”),如《〈XX〉读后感》、《读〈XX〉有感》等等,指定书目或文章而不规定具体内容。这种形式在高考中曾多次采用,198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为《读〈画蛋〉有感),1981年题为《读〈毁树容易栽树难〉》。二是既规定范围又规定具体题目,如《生有涯而知无涯——读〈秋水〉有感》、《时代的镜子——〈复活〉读后》。 如何写好读后感呢?顾名思义,应是先“读”后“感”。对于选定(或指定)的作品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力求会意通神;同时要善于联系自身和社会生活实际,获得真切感受。“读”是“感”的前提广感”是“读”的神会和发展,也是读后感写作成功的基础。作品的内涵是多方面的,读后感想也是多方面的,但写作时应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二三点)来写,如果是规定具体题目的,就要紧扣题目去写,不能偏离。因此,第一步就是要读好作品,选好感点,审好题目。 读后感的写作虽有限制,但也有自由、也可以发挥创新,展示独特风采。在一定的范围里,可以自由选择角度,可以自由地确定立意,可以自由地结构文章,可以自由地运用文字和手法,可以自由地联想开拓。任何文学艺术形式,都是有限制的;任何政治、经济乃至社会活动,也都是有限制的;写文章当然也不能例外。 高手就要在限制下独领风骚。夏正耘同学从《呼啸山庄》中提炼出“爱•恨”的主题,方智颖同学从“读《三重门》如照镜子”的角度切入,朱玉屏同学的文章以一只狗的眼睛看世界,陈奇琦同学透视《生命的奇迹》,联系现实、时代阐发感悟,都很有特色。 读后感的写作不能脱离原作,引述是必要的,但引述必须简洁、恰当、灵活。所谓“恰当”是指引述要切合主题,或能从中引出感悟,或能印证自己的观点,可引可不引的坚决删除。 所谓“灵活”,是指可以明引也可以意弓1;可以在开头引述,结尾照应;也可以随机而引,结合在议论发挥之中,反复突出,层层推进。所谓“简洁”,意思十分明白,不必多说。“读后感”当然是以感为主,决不能喧宾夺主。 读后感的成功关键在于“感”,在于由“感点”而拓展发挥,揭示更广更深的道理,给人以更多的思考或启示。这就需要广泛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决不能把文章简单地写成作品某个观点的解释和证明。 所谓善于联想指两个方面:一是联系自己,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时代需要的实际;二是联系有关的古今中外史实、名人名言等等。这样既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议论有力,又可以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夏正耘的文章由《呼啸山庄》联想到《红楼梦》,将凯瑟琳、希刺克历夫和“宝黛”作比较,突出了’爱•恨”主题,从而推出自己的结论,写得较为成功。方智颖的文章联系了自己和中学生生活的实际,涉及了教育的问题;朱玉屏的文章联系了社会生活实际,引出了对现实生活中人类精神世界一个侧面的思考。 读后感以议论为主,但在具体写作上也有多种写法。有的给出了明确的论题,可以写得像一般的议论文;有的没有论题式的题目,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写成散文式的议论文,还可以写成哲理散文。李文静、鲍睿、沈敏同学的文章就写得比较活。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你的文章必须合乎读后感的基本要求以感为主,以感为中心。 “文无定法”不是“文无法”,而是说文章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法则,采用什么文体什么写法要视具体要求而定。但当你选定了一种恰当的文体时,这种文体的“法”是必须遵循的,例如写读后感,你就不能写你读一本书的过程,就不能写一篇纯粹赞美某作品的抒情散文,也不能写说明文。语言文字的运用,要精炼、生动,富于文采和情感,并采用多种手法增强说艮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