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猫网手机站
铜绿的化学式(铜绿的化学名称是什么)
2022-08-29 18:48:49  浏览:89

铜绿的化学式(铜绿的化学名称是什么)

铜绿的化学式(铜绿的化学名称是什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2)测容器--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3)称量器--托盘天平(左物右码)。

(4)加热器皿--酒精灯。

(5)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6.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二单元:空气


1. 组成:N2 78%、O2 21%、稀有气体 0.94%、CO2 0.03%,其它气体与杂质 0.03%。

2. 空气中氧气的测定 原理:压强差

(1) 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红磷。

(2) 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操作要求: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3) 现象: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打开弹簧夹后,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4) 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 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镁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镁会与N2、CO2反应。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 氧气的性质和制备

(1)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铁在氧气中燃烧烧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的目的:吸收SO2,防止其污染空气。

(2)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a.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



b.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查—装—定—点—收—离—熄。

c.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4. 常见气体的用途:

(1) 氧气:供呼吸 (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2) 氮气: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3) 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5. 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1)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2) 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3) 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1. 分子

(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化学变化中可分。

(2)三个基本性质(一小二动三间隔)

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2. 原子

(1)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2)三个基本性质(一小二动三间隔)。

(3)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 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4. 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5. 化合价和化学式

(1)化合价

a. 写法及意义: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 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

c.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2)化学式

①写法:

a. 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

b. 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②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化学式 Fe的意义:3点。

③计算:

a.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 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 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1. 水

(1)水的组成

测定方法和原理(电解水)


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H2(负极)与O2(正极)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2)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和净化原理

沉淀——过滤——吸附——消毒。

活性炭作用:吸附(色素和异味)。

区分硬、软水方法:肥皂水。

水的两种软化方法:(生活中)煮沸,(实验室)蒸馏。

2. 物质分类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定律

(1)概念(反应物和生成物前后质量不变)。

(2)原因(三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反应前后不变)。

(3)化学方程式有关计算。

说明: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

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高温2Cu+CO2↑

(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3.二氧化碳的制法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固液不加热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已集满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4.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吸热反应)

(3)用途:灭火

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5.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2)还原性:CO+CuO△ Cu+CO2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

(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

CO2+2NaOH==Na2CO3+H2O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

CaCO3高温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

CaCO3+2HCl==CaCl2+H2O+CO2↑

(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第七单元燃料及应用


1.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a.可燃物 b.氧气(或空气) c.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a.消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或空气)

c.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a.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b.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CaO+H2O=Ca(OH)2 放热反应

2、化石燃料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 (蓝色火焰)

(2)乙醇汽油-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

乙醇 (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优点:

a.减少环境污染

b.节约化石燃料

c.促进农业发展

(3)新能源:氢能源(最清洁的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


1.物理性质

(1)金属的物理性质:

a.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b.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c.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2)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铁合金——生铁和钢:主要成份都是铁,但含碳量不同

钛合金:熔点高、密度、机械性能好、耐腐蚀性强、“相溶性”等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 盐 + H2↑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

(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3.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4.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

(2)铁的锈蚀

a.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b.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等

③制成不锈钢


01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100问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有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的关键词(至少5个)

燃烧、腐蚀、变质、酿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锈


3.描述水的构成奥秘

①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②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③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4.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水分子


5.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证据包括哪些环节?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6.固体药品存放在?粉末状用什么取用?块状固体用什么取用?

广口瓶/药匙或纸槽/镊子


7.酒精灯用什么点燃?如何熄灭?用哪部分加热?

火柴/灯帽盖灭/外焰


8.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

液体体积不超过1/3

试管夹夹持在离口1/3处

擦干外壁再加热,先预热再加热

倾斜45°


9.量筒的用途?集气瓶的用途?

①量度液体的体积

②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


10.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情况?

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变,间隔和排列方式改变


11.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相互间有间隔;总在不停地运动


12.水的天然循环通过什么实现的?

三态变化


13.沉降除去哪些杂质?通常加入?作用是?

大颗粒不溶性杂质/明矾/加速泥沙沉降


14.过滤除去哪些杂质?过滤用到的仪器?玻璃棒的作用?

小颗粒不溶性杂质/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引流


15.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原因?

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仪器本身不干净


16.过滤慢的原因?

杂质过多、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


17.除去水中有颜色和异味的杂质通常加入?作用?

活性炭/吸附


18.如何去除可溶性杂质?

蒸馏


19.水中的微生物如何除?属于什么变化?

杀菌消毒/化学变化


20.硬水和软水如何区分?软水对应的现象?生活中如何降低水的硬度?

肥皂水/泡沫丰富/煮沸


21.举例说出两种混合物、两种纯净物

混合物—空气、海水、石头等;

纯净物—氢气、水、氧气等


22.电解水过程中,正极---气体?怎么验证的?现象?说明气体的性质?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助燃性

负极---气体?怎么验证的?现象?说明气体的性质?

氢气、点燃的火柴、气体被点燃,火焰呈淡蓝色、可燃性


23.化学变化的实质?

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即原子的重新组合


24.用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是?一定改变的是?可能改变的是?

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分子的种类/ 分子的数目


25.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原子


26.电解水文字表达式?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

氢气+氧气→水


27.通过电解水实验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①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③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28.点燃氢气前应进行什么操作?

验纯


29.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特点?

一变多、多变一,都是化学反应


30.原子的结构,并注明各微粒的带电情况


31.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32.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质子数


33.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金属、稀有气体、石墨 金刚石


34.画出钠原子、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35.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各列举两例

分子---水和大部分气体

原子---金属、金刚石、稀有气体

离子---氯化钠、氧化镁


36.写出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硫离子的符号

Na+ Mg2+ Cl- S2-


37.原子的化学性质由什么决定?

最外层电子数


38.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表达式?


39.一种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的区别

质子数不同


40.元素符号的意义?Fe这一符号的意义

一种元素,代表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


41.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氧 硅 铝 铁 钙


42.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溶液?至少5种

糖水、茶水、啤酒、白醋、消毒酒精、碳酸饮料


43.溶液的特征

均一、稳定


44.溶液的组成

溶质、溶剂


45.溶于水温度升高的是?降低的是?

氢氧化钠、硝酸铵


46.汽油去油污的原理?

溶解


47.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

乳化


48.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不能把药品直接放在托盘里,应如何做?

没有腐蚀性的---纸片;有腐蚀性的---烧杯中


49.量筒用来量度液体的体积,读数时应注意?

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50.在描述饱和溶液的时候,应注意强调哪三点?

一定的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该物质


51.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

首先看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的固体,

如果有,则此时的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如果没有,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看是否继续溶解


52.饱和溶液如何转变为不饱和溶液?

加入溶剂,改变温度


53.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5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基本步骤包括?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存放


5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用到哪些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56.玻璃棒在配制溶液中的作用?

搅拌,加速溶解


57.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药品不纯;量取水时仰视;烧杯或试剂瓶内壁有水;物质和砝码放反,且使用游码


58.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体积分数是多少?

氮气;78%


59.空气中各成分由多到少排序?

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


60.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可选用的药品有哪些?为什么不选择木炭?

铜粉、红磷;木炭与氧气加热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61.铜粉加热的文字表达式/现象?

铜+氧气 →氧化铜 ,红色粉末变黑


62.氧气含量测定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药品要充足、装置要密封、冷却至室温再读数


63.简述空气中各成分分离的简要过程?该过程属于什么变化?

通过降温加压使空气液化,然后加热液态空气,利用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的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温度下气化,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


02

物理变化


64.分离空气能得到哪些气体?

氮气、稀有气体、氧气


65.氧气的主要用途?

①供给生物呼吸②支持燃料燃烧


66.氮气的主要用途?

①生产硝酸和氮肥②延长食品保质期③液氮制冷


67.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①保护气②电光源


68.记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哪些物质?

CO NO2 SO2 O3 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


69.化学式H2O具有哪些含义?

宏观:①水

②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微观:①一个水分子

②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70.化学式Fe具有哪些含义?

宏观:①铁 ②铁元素

微观:①一个铁原子


71.写出下列化学式中数字2的意义

2H2O:2指2个水分子 2指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Mg2+: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CaO :在氧化钙中,钙元素表现+2价


72.计算下列物质的化学式量:

H2O---18

CO2---44

Ca (OH) 2---74


73.实验室制取氧气用到的药品是什么?

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74.实验室制取氧气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

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75.实验室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为什么?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


76.收集氧气时,用什么方法验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复燃则满


77.组装好装置后,该同学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另一端浸入水中,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该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检验装置气密性


78.催化剂的特点是什么?      

一 变: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加快或是减慢)

二不变: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79.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


K2MnO4+ MnO2 + O2↑

2KClO32KCl + 3O2↑

H2O22H2O+ O2↑


80.二氧化锰的作用是什么?

催化作用


81.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依据?

发生装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82.实验室制取氧气用到的实验仪器是什么?(列举三例)

分液漏斗、锥形瓶、集气瓶、水槽等


83.描述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84.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Fe + 2O2


Fe3O4

85.氧化反应的判断

是否有氧气参加


86.氧化物的判断

二中有氧(两种元素、化合物、有氧元素)


87.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要正放在桌面?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88.铁丝燃烧实验,加水或细沙的目的

防止生成物炸裂集气瓶


89.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2H2O + O2↑

甲烷燃烧的方程式:

CH4+ 2O2


CO2 +2H2O

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方程式:

3Fe+ 2O2


Fe3O4


90.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灭火的原理三条?

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隔绝氧气,移走可燃物,降低温度。


91.促进燃烧的方法有哪些?

增大氧气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92.爆炸发生的条件?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爆炸极限、明火、有限的空间


93.三大化石燃料的共同点?

不可再生、混合物、都含有碳氢元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94.煤的综合利用包括哪些过程?属于什么变化?

煤的气化、焦化和液化。属于化学变化。


95.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粉尘;产生SO2、氮的氧化物从而造成酸雨;燃烧不充分,一氧化碳污染


96.产生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

产生: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植物的光合作用。


97.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大理石或 石灰石和 稀盐酸

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熄灭则满

二氧化碳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98.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用途(列两种)?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气体肥料,人工降雨。


99.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原理?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

CO2+ Ca(OH)2 = CaCO3↓ + H2O


100.二氧化碳为什么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O2+H2O=H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