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怎么读(柬和谏的区别)
《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三个汉字:“諍、、謼”,其中,“諍”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诤”,“、謼”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一般都写作“呼”,但由于《说文解字》另有“呼”字,“呼”的详细用法,我们放在“呼”的本字一课,本课的重点字是“诤”。三个的详情如下:
1、諍(诤)。读zhè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诤,止也。从言,争声。”形声字。本义是以争辩止其过失。《广韵》《集韵》又读zhēng,但意义无区别,今从zhèng。
这个字,历来文字学家们有争论,大致有如下说法:
其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诤,止也。从言、争,会意,争亦声。”显然,朱骏声同意字的解释,但认为“诤”是会意兼形声字。其实这不难理解,许慎所归纳的形声字里,有很多声中有义的字,都可以“会意”去理解。
其二、桂馥《说文义证》:“止当作正,诤、正声相近。《周礼·司谏》注云:‘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显然,桂馥认为它虽然是形声字,但是“止”应当写作“正”,并且引用了《周礼》作为证据。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许慎所讲的是制止、停止这个动作,桂馥解说的是“谏正”、“归正”这个出发点。
我们仍然遵循许慎的解说,诤是形声字,本义是以争辩止其过失。《广雅·释诂四》:“诤,谏也。”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七引《字书》也说:“诤,争谏也。”但实际上,在古代,“谏”与“诤”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说苑·臣术》说得清楚:“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显然,“诤”比“谏”要厉害得多,“谏”了不用就是“去之”,诤了不用,就是“死”,所以,诤臣是谏臣的最高级别。就是以死相谏。
(影视剧中宋代的谏官)
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们也用诤来形容苦谏的程度,比如《新唐书·崔玄亮传》:“玄亮率谏官啊延英苦诤,反复数百言。”这里的苦诤,就是用争辩止其过失,用的是“诤”的本义,并没有到“死”的程度,但谏官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出与当政者不同的意见,稍有不慎,的确有性命之忧,从这个角度说,“谏”与“诤”又近乎意义相同了。
(影视剧里的司马光碎首进谏)
本义之外,诤还用作诉讼。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引《苍颉篇上》曰:“诤,讼也。”《集韵·耕韵》:“诤,讼也。”《后汉书·刘玄传》:“新市人王匡、王凤为平理诤讼,遂推为渠帅。”新市人王匡、王凤经常为他们平理调解诉讼,因此被推为首领。谢灵运《斋中读书》:“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清末县衙诉讼)
此外,诤还通“争”。指争夺;争执。《正字通·言部》:“诤,古通用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鼎部》:“诤,收借为争。”比如《战国策·秦策二》:“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有两只老虎争吃人肉而打斗起来,管庄子准备去刺杀这两只虎。
诤的小篆写法如图:
(诤的小篆写法)
关于争部的写法,上面是“一只手”,不要理解错误,后面“争”字本字的课程会详细说到它。
2、。读音有两个:
(一)h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召也。从言,乎声。”形声字,本义是呼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口部》曰:‘召,也。’后以以呼代之,呼行而废矣。”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呼召必高声用力,故字形象声上越物,犹曰字表人发言,字形象气上去也。”这里所说的字形指的是甲骨文字形。诚如段玉裁所说,这个字,后来被“呼”取代了。至于“呼”的详细解释,到“呼”本字时,再详细说。
(呼唤·电影《情书》剧照)
又指鸣。《广雅·释诂二》:“,鸣也。”
(二)hào。欺。这个读音出自《康熙字典·言部》引《博雅》:“,欺也。”但是《广雅》无此音训,疑讹。
的小篆写法如图:
(的小篆写法)
3、謼。读音有两个:
(一)h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謼,謼也,从言,虖(hū)声。”形声字。本义是大声叫号。也作“呼”。《玉篇·言部》:“謼,大叫也。”
《诗·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陆德明释文:“呼,崔本作謼。”《汉书·贾山传》:“一夫大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颜师古注:“謼字与呼同。謼,叫也。”一人振臂高呼,天下群起响应的,是陈胜。
(陈胜吴广起义)
本义之外,謼又指惊吓。也作“諕”。《汉将王陵变文》:“二将当夜半越对,謼得皇帝洽背汗流。”
謼还是姓氏,《汉书·景武昭宣无成功臣表》中有下摩侯謼毒尼。
(二)xiāo。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詨”。呼唤。是方言。《集韵·爻韵》:“詨,吴人谓叫呼为詨。或作謼。”
謼的小篆写法如图:
(謼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431,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