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猫网手机站
炒房是什么意思(炒房的人是怎么赚钱的)
2022-07-26 17:32:20  浏览:39

炒房是什么意思(炒房的人是怎么赚钱的)

今天吃完午饭,看着塔利班的胜利,美国撤离的各种看笑话的新闻,却没几个人换个角度去看问题,胜利的一方接下来是否能继续保持胜利果实,失败的一方是不是存在以退为进卷土重来的可能,老祖宗的伟大思辨哲学,从没少提什么叫见利忘义。有人说,战乱之后的重建,是房地产发展的高度福利,有人回答,一群无家可归的难民,拿毛的钱买房。对方说,先盖起来,盖了买不起的,给他一份工作,让他来贷款,分月供剩的的钱吃饭,有地方住了,他职业稳定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逸日子,没谁不愿意供房来换,很公平。貌似很有道理,有时候表面看起来的公平,其实你根本没得选。

聊起来我们国内的房子,在限购限贷的情况下房价上升不会低于GDP平均增速。那些吵吵房子是资产的,剥离这基础的价值空间以外,都暴露出人为操作的丑陋——确立稀缺化概念,炒作焦虑。

一、买名校学区房就能上名校高人一等,机会就是那么少,谁抢到谁赚到。一个城市,行政化排名树立几个成绩好的学校来作为地区教育水平先进代表的做法由来已久。有钱有权的群体自然要带着下一代有钱有权的承袭的期待走下去。无论你是什么人,什么阶层,下一代都离不开教育。而所谓优质的教育资源过于集中于名校,于是教育资源的竞争与拼抢从阶层配套预期就开始完美的交织在一起。上名校在大多数国人攀比心态上几乎是一个标配,同圈子同水平的人谁家孩子上了名校,仿佛谁就在自己的后人继承能力水平上更有说服力,谁家孩子上不了就意味着自己社会综合实力不济。这种诡异的风气,让“学区房”概念背后的经济价值开始超过了划片入学保障公平本身的意义。先花更多的价格买了让孩子上学,孩子上学了升学了再以更高价格卖掉,反正不会赔的“双向投资”操作。当北京、上海学区房改革措施出台,出来聒噪的,要么是学区预期损失,要么升值损失。概念形成的崩塌,利益损失没有不恼羞成怒的。与什么教育公平理念而言,根本就毫无关系。那么能买得起学区房的是什么人?炒作学区房的人,算穷人么?

二、三环以内是实力派。三环内分三类,早期单位分配房集资房、城中村改造回迁房补房、正儿八经的商品房。能拿来挣核心城区溢价的地段、便利的房子其实利润没多大空间,还有很多房子产权问题无法正常上市交易,能交易的上面提的名校“学区房”自然成了稀缺品,市场需求决定价格,贵是少不了的。住的舒适感差,就为了孩子上学,三胎放开,平均每胎间隔三年,也就十年留持期,城区学区房升值空间和你持有的时效、加上房龄过高贷款有限,真正的富人一般是不去碰。真有钱,不差钱,学区不是问题,加上有钱到一定程度,权力关系少不了,大不了出国,子女教育并非难事。显然富人炒学区房并不是主力。

三、焦虑的主体恰恰是中间派,好听的中产。父母给基础拿到第一套刚需房子,经过努力再后入手二套改善,三套到顶,再假离婚第四套,自持住不完,出租、转卖获利这算不算“炒房”?有人说,拆迁户是炒房的另一个主力军,各地回迁房安置房政策不近相同,但有一个事实,手里房子多了怎么获利?还是要么出租,要么卖出去。把自己手里的小产权房子卖个几套,凑够钱买商品房,以家庭为单位有很多地方看的是户口簿在不在一个本子上来界定,城中村自立门户的孩子不在少数,户口簿的漏洞挡不住小产权变现回购产权证齐全的商品房,这波拉抬房价的力量不容小觑。

任何投资品的获利都需要交易套现。北京大妈四合院价值几个亿,大妈不卖,大妈靠几千块退休金的生活状况没有丝毫改变。大妈卖了套现才有所谓升值的货币体现。房子从上市到交易周期深受政策变化影响,如今限购限贷的条件下,房子交易周期拉长,房住不炒早就让喜欢快进快出的富人失去兴趣。便宜时穷人买不起,现在涨成这德行更买不起。如今还抱有炒房套利的是什么人?答案似乎清楚了些。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资本炒作概念和民众需求被放大两者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机会,都逃脱不了短期而亡的命运。

资本是个好东西。教育、医疗、娱乐传媒都有它的影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无论塔利班怎样,能够赶跑美国扶持的原政府,背后没有大多数民众支持是不可能的。居者有其屋是公平性的体现,资本获利肥的如果是少数人,那么与大多数人的损失产生的矛盾就是隐患。有人曾叫嚣,财富是自我努力的结果。的确跟自我努力有关系,但那些少数派自嗨的财富,哪一份不是靠大多数的普通人堆起来的。还真以为自己天生奇才,点石成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