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猫网手机站
扬州盐商(扬州盐商富甲天下)
2022-06-21 17:11:38  浏览:95

扬州盐商(扬州盐商富甲天下)

扬州盐商(扬州盐商富甲天下)

在清朝时期,有两个地方的商人,有“富甲天下”的美誉。

一是广州十三行商人,二是扬州盐商。

广州十三行商人的发迹,得益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允许广州“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商人几乎垄断了所有的进出口贸易,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以潘有度、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等为代表的广州十三行商人,富甲天下。其中伍秉鉴在1834年个人资产达到了2600万银元,入选美国《华尔街日报》“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名单。

扬州盐商的发迹,得益于清朝制定的食盐专卖制度。食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清朝中期以来,全国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对食盐的需求量。控制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省食盐价格的扬州盐商,想不发财都难。


道光年间一名叫李澄的官员感叹道:“闻父老言,数十年前,淮商资本之充实者,以千万计,其次亦以数百万计。”《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嘉间,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

不过,广州十三行商人在扬州盐商面前,多少有点小巫见大巫。

广州十三行商人、扬州盐商在发财后,都曾经向朝廷捐输大量银两,以维持他们的特殊地位。数据显示,从乾隆晚期到道光初年,广东十三行商人捐输朝廷近400万两白银。就在同一时期,扬州盐商捐输朝廷3600万两银子。扬州盐商捐输数量是广东十三行商人的9倍。换言之,扬州盐商的经济实力,也是广东十三行商人的9倍多。

扬州盐商财大气粗,富甲天下,连乾隆皇帝都早有耳闻。


2011年4月2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人文地理》栏目播出了一部4集纪录片《扬州盐商》。在第一集里,乾隆皇帝的一个皇子睡了懒觉,耽误了第二天的读书。乾隆皇帝听说后,非常生气,斥责这个皇子说:“你既然这么贪图安逸享乐,就应该去做扬州盐商的儿子,而不应该生在我的家里。”

但是,扬州盐商虽然富得冒油,名声却不大好。当时,民间以不屑的口吻,给扬州盐商起了一个明显带有贬义的外号,叫“盐凯子”。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许多扬州盐商发了财后,不是想着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而是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想方设法来挥霍钱财,显露出一幅“人傻钱多”的暴发户模样。


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有一个扬州盐商叫黄至筠。黄至筠家里有钱,修建了一座私家园林,叫“个园”,种植了1万多株竹子,是中国园林的典范之一,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齐名。

黄至筠每天早晨要吃两枚鸡蛋。这倒不足为奇,奇怪的是,黄至筠一次无意翻开家里的开支账簿,发现鸡蛋的价格竟然为1两银子一个。黄至筠不傻,他知道市场上一个鸡蛋价格只有几文钱,为什么他吃到的鸡蛋要1两银子?黄至筠找来厨师质问。厨师回答:“我做的鸡蛋,与市场上的鸡蛋完全不一样。我喂养了100多个老母鸡,用人参、白术、大枣磨细了后作为饲料喂养,所生的鸡蛋不同寻常,价格当然贵得多。”


黄至筠不信,跟着厨师走了一趟,发现厨师果然喂了100多个老母鸡,以人参、白术、大枣粉末为饲料。黄至筠一顿早餐吃掉2两银子,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为了满足扬州盐商奢侈的生活,扬州地区甚至产生了不少产业,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扬州瘦马”。

当时,有人到处收购穷人家庭里面貌姣好的女孩,买回来后教她们唱歌歌舞、琴棋书画,培养她们多才多艺。等她们长大后,就卖给有需要的扬州盐商。这些女孩子个个苗条消瘦,被称为“扬州瘦马”。扬州盐商给得起价钱,一位一等“扬州瘦马”至少能卖1500两银子,这样的价格,能在京城买上一座不错的宅院了。


并不是所有的“扬州瘦马”都能被扬州盐商看中。被扬州盐商挑剩的“扬州瘦马”,往往被送到烟花柳巷,过完凄凉的一生。由此,又催生了扬州的青楼行业。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里,将男主角韦小宝的出生之地设在扬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扬州青楼行业发达,造就了长盛不衰的青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