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是哪首诗
2022-07-09 08:23:30 浏览:58
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故事】 袁枚在我看来,是近代诗人里命比较好的一位。 与其他绝大多数文人不同的一点,袁枚并没有特别强的使命感和正义感。文学上主张“独抒性灵”的袁枚,在生活中也将自己的感受与心情放在第一位。 说通俗点,他比其他诗人懂得享受。40岁有了名气之后便从官场退休,在江宁的小仓山下修筑起了“随园”。 随园是他的一方世界,在那里,他写诗话、写食谱、日日吟咏流连。据说还收了很多弟子,尤以女徒弟为众。 袁枚这样的性格,也决定了他的诗歌创作道路。诗多写个人性情及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很少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就看他出名的诗,写苔花的“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写捕蝉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都是对日常生活中美好细节的洞察。唐人写诗好写高远,宋以后,诗人写诗务于细微,袁枚也算一个例子。 这篇文章,带大家赏析一下袁枚这首《所见》。看它短短20字的诗歌里,究竟表达了袁枚怎样的“性灵”? 【诗篇】 所见袁枚 〔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诵析】 乍读完,诗歌的4句全如白话文一般通俗平淡,作者好像只是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故事的发生,一个孩童从歌唱到闭口的转变。 但细细读下来,却能发现其中精心设计的几处细节。 首先是故事节奏的把握,袁枚并不是流水账一般的记录故事,他遵循着“起承转合”的金律,于第2句和第4句分别形成一个小高潮,形成起伏回环的叙事节奏,引人入胜。 起笔第一句是很平淡的,“牧童骑黄牛”,简简单单交代了一个故事背景,牧童骑在黄牛上,后来怎样呢? 第二句,调子突然急促高昂起来,“歌声振林越”,牧童在唱歌,而且唱歌的水平还不一般,能够如古代歌唱家那样响彻林间。 前面两句,已经为我们刻画出一个纯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小牧童形象,也符合大部分人心中对牧童形象的想象。作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为牧童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也为后面两句的转折做了准备。 第三句又是平淡的一句,“意欲捕鸣蝉”,牧童想要捕捉树上正在鸣叫的蝉。这相比前文长歌山林的状态是一种转变,但第三句的意义只是讲清楚这个转变,为第四句的出现造势。 “忽然闭口立”,“忽然”两字给人戛然而止的急促感觉,“闭口立”则是牧童对“捕鸣蝉”做出的准备。 这样,牧童的状态便从前文的“振林越”变成了“闭口立”,转变极为迅速,通过小牧童这一瞬间的表现力再次突出了他机灵可爱的特点。 诗歌到这里就结束,牧童捕蝉的结局如何,作者选择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或许成功捉到,带回家去养了几天;或者没有捉到,继续唱着自己冲霄入云的山歌回家去,都有可能。 我们再回看一下整首诗,诗人袁枚仅仅抓着小牧童从“歌声振林樾”到“闭口立”的这一特写,为读者刻画出一充满生活色彩、童趣十足的画面。 艺术特色上,语言浅显明了,用白描却有起伏变化之节奏;小牧童的形象生动活泼,给人以真实和动态的感觉。诗歌通篇展现着袁枚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热爱,也正是袁枚自己所言“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的体现。 熟悉诗歌的朋友大概会发现,这首诗从语音层面并不和格律,或者说袁枚在写作时根本就不顾忌格律,这也是清朝“性灵派”的特色之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