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猫网手机站
客家祖地(带你走进著名的客家祖地之一清流县)
2022-08-15 22:11:59  浏览:94

客家祖地(带你走进著名的客家祖地之一清流县)

客家祖地(带你走进著名的客家祖地之一清流县)

清流县,隶属福建省三明市。位于福建西部,武夷山南侧,九龙溪上游。总面积1806.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764.15平方千米,占97.67%;水域42.15平方千米,占2.33%。东接永安市、明溪县,西连宁化县东部,南与连城县,龙岩市长汀县接壤,北与宁化县南部,明溪县相邻。2019年年末全县总人口(户籍人口)为154632人。清流县,宋元符元年(1098)置县,隶属汀州。1983年,始隶属三明市。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之一,全县客家风情浓郁。森林覆盖率84%,无烟煤、莹石、钨等矿藏量丰富。


清流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重点林业县和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也是全国南方桂花重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罗汉松生产基地。2012年12月13日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金线莲之乡的称号。 2020年3月,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予以通报表扬。 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1784万元,增长7.9% 。


历史上出生的伟人名人

裴应章

裴应章(1536–1609年),字元暗,号淡泉,生于福建汀州府清流县城关(今属三明市清流县)。明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裴应章的著作有《编蒲蠹余》、《谏草》、《庄子摘语》、《左传纂》、《懒云居士集》等。裴应章任太仆寺少卿时,奉旨出使辽国。回朝后,即呈《防辽表》,提出屯甲砺兵、修明政治、爱护百姓、防备辽国入侵的主张,深获当朝嘉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任吏部尚书,与宰相张居正同朝。他力持正义,敢陈政见,不惧权势。直至年届古稀,裴应章才功成身退。神宗为他设御宴,同僚为他饯行。


明万历三十七年元月初四日,裴应章在故里病逝,享年73岁。神宗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恭靖”,派遣官员为他营葬、祭奠。明御史乔承诏为其立“冢宰坊”、“奕世尚书坊”。地方官为其设祠,春秋祭祀。裴应章的著作有《编蒲》、《蠹余》、《谏草》、《庄子摘语》、《左传纂》等。裴应章三十岁为官,深得隆庆和万历皇帝的信任,言听计从,立下不少功绩,足慰平生之愿。当他年届古稀,“利名心了爱青山”之际,正好功成引退。于是上本皇上,获准回县,荣归故里。神宗御宴裴公,同僚相继饯行,沿途官员迎送不暇。回到家中有儿孙绕膝,侍候晨昏,心情分外舒畅,无公务之纠缠,恒沉醉于山水之间。如本县之南极山、金莲寺、大丰山、明溪的滴水岩等,都有他游玩的遗迹。兴之所至,便吟诗作对以自娱。还在南门城外建有一座楼,名为:望耕楼。他常在楼上看农民终岁劳动,与家乡父老谈论稼穑,或约好友饮宴、吟诗作赋其间,乐度晚年。

裴公关心民瘼,恒把乡亲应兴应革意见,提供地方官办理。对本县及邻县人民,常怀济困恤贫之心。连城浮粮很多(田卖给他人,公粮没有过给买主,还需卖主缴交,叫浮粮),当事者议分旁邑人民负担,裴公独非其议,认为浮粮宜豁不宜分,才能减轻人民负担。宁化县吴某向他家借银数百两,无力偿还,就毁去债券,免其归还。宗族间有穷苦无力建房者,给族属住房数十间,以资居住。裴公回到清流三年,因年老疾病缠扰,日与药炉为伍,而长子汝庞又先应章一个月病卒,致使病情加剧,药石罔效,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元月初四日逝世,终年七十三岁。当他临终时,召集儿孙,勉励多读诗书,谨言慎行,为官要廉洁奉公,爱民重士;居家要济困恤贫,亲邻睦里。以此作为告诫子孙的遗言。

裴公病故后,地方官申文上奏,巡抚、按察申奏朝廷。神宗皇帝为纪念有功大臣,辍朝一日,以示哀悼。追赠他为“太子少保”。加封溢号“恭靖”。派遗官员为他营葬,还用皇帝名义派大员祭奠他,给裴应章以极大荣誉。他的坟墓在宁化安乐。

裴应章死后,清兵人关侵扰,时局动荡,边防告急。满朝文武官员,无不思念他过去的功绩。咸认为应章一生高风亮节,有卓见远识,不愧是大臣器才。并公议立“恭靖”牌坊。明御史乔承诏为他立“天官家宰”坊,“奕世尚书”坊。这些牌坊,都是跨街设置在县衙前,系在今“清苑”前面十字路口。本县父老,以裴应章安邦定国,劳绩卓著,由地方官设祠纪念,春秋祭祀,以志功绩。他的著作有《编蒲》、《蠹余》,《谏草》、《焚余》、《庄子摘语》、《左传纂语》等流传于世,现巳荡然无存。


李弃

李弃(1597-1678),字白也,号仇池,明万历丁酉(1597)十一月二十七日生于清流县四堡里长校乡。毕生杜门著书,著有《评订史鉴》,古诗35首,五、七言律诗及绝句百首,以布衣终老。


他从小天资聪敏,饱读诗书。明崇祯壬申在何宗师科游泮。学业既成,欲为朝廷施展雄才,其时清兵入关,明王朝很快彻底崩溃。他愤慨悲怆,万念俱灭。

清朝统一中国后,李弃决心“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踩清朝地”。自此屈守孤楼,从不下地,杜门著书,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李弃的诗尽抒胸臆,挥笔而就,诗成即付火炬,仅存百首,辗转忧伤,愤慨难平。对明王朝的忠贞和对清朝的愤慨成了李弃诗的强烈反差,这个主题贯串在他的全部诗作中。如《自吊》诗:“老大伤悲没了期,两难放下与担持。行尸走肉由他骂,借石监厨火门知。酸辣失仁暝易醒,兰纯阴尾毒鸟歼。胡涂混沌忘生气,妄拟南纂裘我时”。

弃的诗多方面地描绘五光十色的惨痛生活,刻画内心世界的无限愤懑。如《春吟》:“春风吹我衣,不能开我眉。何曾如草木,动辄得芳菲。有梦皆秋气,无声不子规。踏青驱柱杖,席地误治泥”。因春伤怀,感秋落泪,勾勒刻划,有情有韵。他没有享受过太平盛世的安宁,充满心头的是一腔忧愤,如《自咏》诗:“行年历九九,大不堪回首,一忆一悲伤,事事落人后。……纵偷生百岁,精灵俱已朽。怪哉皮相子,称我为寿高。”触物伤怀,不能自持。

弃还在诗作中,寄托对亡友的哀思。清康熙十一年(1672)十一月初十夜,他良久难眠,挥笔赋诗悼念亡友廖以贞、裴尔成、巫小鲁。如《吊裴尔成》诗:“几年同笔砚咿唔,醴酒频供我湎濡,醉里妄言始妄听,醒时庄语识庄图。丝从渐染分黄黑,眼眩苍暝混雁凫。世人结交云雨幻,三人臭味若生无”。三位同年莫逆之交,相继离开人世,自己却苟且偷安,又值国家破碎,只有这友情令人怀念万千,但也只能“地下修文付板套,个部持论岂浑数。”

康熙十七年四月九日,李弃病逝于家乡,终年82岁。去世之后,进士文林郎、江西同考试官伍文运称:“李公品行文章,见称有道、声誉藉藉。”黎士泓称:“年少藉诸生,负俊才,未取富贵功名,谢巾衫,卧穷山,著书立说,不复与人来往”。


李于坚

李于坚,号淼阁,万历、崇祯(一五七三―?)时九龙(今广东感恩)人。崇祯末宦游金陵与胡正言友善。工书法,躭绘事。胡正言辑十竹斋笺谱有其十七年(一六四四)所作小引。




李于坚,字不磷,汉族,福建清流城关人(生卒年不详),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其父李灼官居浙江提学副使。于坚天资聪敏,幼时日诵数千言,至长大成人仍能背诵。他涉猎经史百家,学识广博,偕同并州倪鸿宝巡行各地时,所到名胜之处都留题勒石。后于坚升为南京吏部郎,出理湖广政事,兴利除弊,革新时政。旋而,出任浙江按察司提学副使加参政,体恤寒士,教授学生,深孚众望。

清顺治五年(1648)五月,清流饥荒,斗米500钱,无处购买,富庶人家,积谷盈仓,却不愿出售。他慷慨解囊,将家里余米尽行献出,每日煮粥以济饥民,城邑父老感激涕零,但远乡老幼无法进城充食。不久余米食尽,无力接济,他常仰屋叹息。其子李言劝慰父亲,将仅有的500石余米减价为斗米百文,按户计口购买,在他带动下,各富庶大户也以此价将储米出售给饥民,直至十月新粮登场。其他县郡乡民屡有饿死,而清流乡民无饿殍之灾,实出于坚父子之德。乡人感恩为其立祠勒石纪念。王协附诗以祀:“救荒谁谓策无奇,屡见先生大有为。不事赵苏增与减,岂徒富范法兼师。苕华免艰三星留,杼轴因留二月丝。值此旸时勤一扇、薰风拂拂动南枝。”

于坚性格潇洒,喜欢奖掖后进。一生刻苦攻读,晨昏不怠,以著书立说为一大乐事,著有《西河草》、《吴草》、《楚草》、《燕草》、《遁园草》、《酒花诗》各一卷。其时,名公巨卿以及山人词客,争以得其一卷为平生之快事。他的诗精工隽逸,独具一格,有很大影响。如《忆磊园山居》:“岸回纤路合,枫夹大江寒。梳土通云气,删苗入药栏。蕉衣长受墨,笋箨菏为冠。静了花间事,看舟渡石盘。”对年青时期的读书处极尽怀念之情。


叶元玉

叶元玉,字迁玺,号古崖,汉族,汀州清流县城关人人。(生卒年不详)。明成化十七年(1841年)进士,授户部郎,工诗,与李梦阳相唱和。后出任广东潮州知府,重教化,以道义勉励潮属士人。潮有少卿吴一贯,与元玉为同年交。元玉曾以开垦倭寇据为贼船依栖的澳田与少卿相左,元玉被谗解组归。所写诗甚多,随写随失,留有《古崖集》,为清流著名诗人。



其时,屯垦戍边,为文臣武将所忌讳。官场竞相参拜权贵,以为晋升阶梯,很少有人愿意服役边关。元玉“慨然有怀古固疆之志,以道义治理边事”。出任潮州知府时,不以权势压人,不为淫威胁迫,为人忠贞正直,痛恨陈规陋俗,以国事为重。叶的同年吴少卿向其求取“澳田”开耕,澳田是倭寇船只依栖之地,开耕澳田会引来倭寇劫杀,素来为潮州之大患。元玉坚执不从,并以肺腑之言附书奉劝。少卿得书大怒,诬陷元玉,明王朝听信谗言,元玉被罢职。元玉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无论当官还是为民,都勤奋笔耕。他常与好友李梦阳相唱和。元玉的诗虽也有一些酬应之作,但绝大部分都是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因此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明进士李于坚称《古崖集》为“有用之学”,对元玉备加推崇,“闿隽圆捷之才,综练侠达之势,颖出壁立之风,棱尝一脔可知全鼎也。”

《古崖集》是其代表作,如《咏烈士祠》诗:“巍巍祠宇天应报,郁郁阴魂气始伸。却愧无功窃祠者,乾坤何处可容身?”表达了诗人的刚正之志。又如《登来熏楼》诗:“地利虽云险,人心未可猜,若非得良牧,剑阁也罹灾。”指出无论朝廷、地方都必须有一个好长官,反映了他和吴少卿决裂之后的感慨。

元玉虽蒙不白之冤,但是思想豁达,对未来充满信心。如《东华翠嶂》“流水竟朝东海去,长安不受片云遮。风流自笑非安石,也有登山兴未涯”。罢官之后,元玉默默耕耘诗坛,终于以诗名世。


李彩高

李彩高(1790~1834),字五云、凤楼、醉墨子、西岩渔,生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福建清流县四堡里长校村人(今长校乡),16岁应童试,授郡庠生,是清代优秀诗人之一。著有《五云诗集》二卷,《醉墨子文稿》一卷,汇集于沙县的《蕉石山房诗集》,长校留有他《校水雄关》匾额的题字,无论在当时、后世都颇有影响。


少时他随同在赖坊经营银器的父亲就读于赖坊南山书馆,酷爱诗文,娴熟书法。故乡的山川草木为他的诗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山峦、田野、古寺、溪流、晨昏、夕照都是他所悉心赞美,如《校溪书院》诗:“雨花散处柘堤幽,村外青山寺外楼。极目平畴烟漠漠,环门流水日悠悠……”象画图一般展现了这个幽静的读书之处。彩高的诗文雅朴恬淡,富有浪漫色彩,汇情感与景色于一体,集严谨与洒脱于笔端,胜似一幅幅风景画。他的诗作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之心,热爱乡土的真挚之情。如《菊花》诗:“秋风秋雨冷霏霏,独对黄昏蝶影稀……”“莫怨平生知己少,陶潜去后有诗翁”。彩高的诗抒发了人生的哲理、揭露了清王朝的丑恶现实,更多的是对故乡山水的渲染,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但在往来赠答、题咏抒怀之作中,有浓厚的宿命论思想。

他或写诗、或务农,常与好友马超球、江梅宗等人叙古论今,抒发胸臆,品茗赋诗。彩高生活在劳苦大众中,形与心都散发着泥土芬芳,因此,诗作的字里行间充满清新的生活气息。道光十四年(1834)诗人在穷困中渡过了淡泊的一生。


历史变迁


清流,古属黄连峒。周、春秋末,为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东汉,属会稽郡。三国,属建安郡。晋为新罗县,地属晋安郡。隋开皇(581~600),时并入邵武县。

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黄连镇(今清流龙津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为黄连县。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属汀州龙岩县。后唐为长汀、宁化两县地,属汀州。五代初属闽王,后属南唐。后晋,归属宁化麻仓里,设清流驿。

宋元符元年(1098年),提刑王祖道巡视郡县憩于宁化麻仓里清流驿,爱其山明水秀,认为宁化地界广远,难于管理,呈文上奏划宁化6团里、长汀2团里置清流县,以“溪流回环清澈”故名,属汀州。县治设坊郭里,后称城关。绍定元年(1228),撤销县建置。元至元八年(1271年),恢复清流县建置,属汀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汀州路改为汀州府,清流属汀州府。清代属福建汀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属福建省西路道,民国3年属汀漳道(道所龙岩)。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清流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清流属中央苏区,直至民国23年,红军北上抗日。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至民国23年2月,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将福建划为4个省,清流属龙漳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福建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清流属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长汀)。翌年10月,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清流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福建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清流属第九行政督察区。翌年7月,全省改划为6个行政督察区,清流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治所永安)。

1950年2月22日,清流解放,清流属福建省人民政府永安专员公署。1956年5月,并入龙岩专员公署。1959年2月,清流、宁化合并,称清宁县。

1961年6月6日(9月批准)恢复清流县建置,属龙岩专员公署。

1963年5月,属三明专员公署。1968年,属三明地区革命委员会。

1968年11月7日,成立清流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10月28日,清流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清流县人民政府,仍属三明专员公署。

1983年4月,属三明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