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猫网手机站
慈安太后(历史上真实的慈安太后)
2022-08-26 03:54:03  浏览:68

慈安太后(历史上真实的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历史上真实的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仅比慈禧太后小两岁,曾与慈禧太后一同垂帘听政执掌朝廷大权,她与慈禧太后一样拥有着足以左右中国近代史的威力,却又不同于慈禧太后阴险狡诈、贪图权势,而是以“德”闻名,但她却英年早逝一夜暴崩,给中国近代史留下了遗憾的一笔。


一、出身显赫,开挂升级

慈安太后出身于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与乾隆皇后富察氏同出一旗,与崇庆皇太后钮钴禄氏同出一族,且位于清朝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亲统,地位非常高。因此在咸丰二年即1852年时年十六岁的慈安太后得以通过选秀入宫。

又因为慈安太后天生丽质、体态婀娜、肤白貌美,颇受咸丰帝喜爱,仅以两个月的时间便得以晋升为贞嫔。“贞”代表着忠贞不渝,从这一封号可以看出咸丰帝对慈安太后爱情的忠心。

紧接着她又仅仅以一个月的时间直接跨过妃级升为贞贵妃,又以三个月的时间完完全全取得咸丰帝的宠爱与信任,成功晋升为皇后。由入宫到成为皇后她犹如开了外挂一般,一共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堪称清代晋封速度最快的皇后了,可惜却一直没有子嗣。

与之相比,跟她同年入宫的慈禧太后就没那么幸运了,其一进宫便赐号为兰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便母凭子贵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由贵人到贵妃,慈禧太后共花了六年时间,与慈安太后晋升为皇后的六个月时间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由此也可以看出咸丰帝对其二人态度的不同,或许咸丰帝早就看出慈禧太后野心勃勃而慈安太后忠厚老实,便故意借此捧高慈安踩低慈禧。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驾崩,据《清史稿》记载,咸丰帝在临终前做了三件决定日后朝政走向的大事。第一,立懿贵妃之子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并命八大臣辅佐少年皇帝、控制政局以免出现奸臣祸国。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因其尚且年幼便由其生母懿贵妃代为掌管。

因此,虽无子嗣的皇后钮钴禄氏却凭借着咸丰帝的宠爱与信任成功登上了皇太后的宝座,徽号为“慈安太后”诏旨称“母后皇太后”居于东宫也称“东太后”。而另一边,懿贵妃虽是庶级却母凭子贵也成功登上了皇太后的宝座,徽号为“慈禧太后”诏旨称“圣母皇太后”居于西宫也称“西太后”。


二、权力中心,无心从政

虽然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二人共同贵为皇太后,并驾齐驱,但真正的权力中心却是慈安太后。

首先,我们从二人的身份便可看出,慈安为嫡,慈禧为庶,自是嫡尊庶卑。其次慈安真正掌管着“御赏”印章,而慈禧太后却是狐假虎威只是代为掌管“同道堂”印章。

紧接着我们从几件历史事件中也可看出二人的地位高低。

一、据《清史稿》记载:“同治八年,内监安得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太后立命诛之。”太监安德海依仗慈禧的宠信,狐假虎威,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但都因害怕慈禧太后而不敢反抗,而慈安太后却敢于借安德海触犯宫规私自出宫之际诛杀安德海,立下威严,慈禧面对安德海的死虽然暴怒却也是无可奈何,因为杀他的人是自己动不得的慈安太后。

二、当同治帝17岁要立后成婚时,慈安看中了天性聪颖的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名门闺秀富察氏。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同治帝并没顺从自己生母慈禧太后的建议,反而顺从了慈安太后的建议选择了阿鲁特氏。由此可见,在朝廷中慈安太后说话才是真正有分量而慈安与慈禧二者在同治帝心中所占分量也是各不相同,孰轻孰重一眼便可看出。

三、洋务运动的顺利开展也是因为有慈安太后的大力推动,而慈禧崇尚保守,本想竭力抵制洋务运动,却碍于慈安太后的面子只得伪意支持,我们从慈禧太后经常大肆挥霍钱财抢夺洋务运动经费,便可看出她对待洋务运动的真实态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是因为缺少了慈安太后的推动而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可慈安太后偏偏站在权力中心却无心从政。前面提到咸丰皇帝在临终前任命八个赞襄政务大臣协理年幼皇帝控制政局,而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自是不服,想独揽朝政,于是她便发动了辛酉政变。


慈禧太后联合一样想要干涉朝政野心勃勃的恭亲王奕䜣对抗八大臣,并命令御史董元醇上请太后权理朝政、简亲王一、二人辅弼的奏折。紧接着慈禧太后又巧言令色引诱处在权力中心的慈安太后与她站队。

慈安太后本无心朝政,却拜倒在慈禧太后的糖衣炮弹之中,选择与慈禧、奕䜣共同对抗八大臣。有了权力中心的推动,辛酉政变以慈禧一方获胜而结束,从此以后便开始了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的历史。

虽是共同垂帘听政,但慈禧却处处低于慈安。据《清宫遗闻》中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当时人们一致认为东太后慈安心地善良、宽宏大量、品德优良,有执掌朝政的大家风范,因此每次遇到大事都是慈安太后做主做最后的决定;而西太后慈禧才华横溢、拥有极强的治理朝政能力,因此批阅奏章,处理日常小事便交给慈禧去做。刚好慈安太后无心从政,于是她便放手让慈禧太后去做,自己乐得逍遥。

笔者以为,慈安太后这样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就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既然慈安太后品德受世人称赞,有着执掌朝政的大家风范,那她就应该肩负起重任,把朝政打理好,而不是放手让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去做,她知道慈禧太后的为人就应该稍加提防,而她却任由慈禧太后一味的膨胀才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例如,相传我们前面提到的皇后阿鲁特氏在进宫后就颇受慈禧虐待、羞辱,而曾经提拔她的慈安太后却从不关心这些小事,导致最后同治帝驾崩后皇后阿鲁特氏不堪慈禧羞辱而殉亡。

虽然大事的决策权都在慈安太后手中,但不理朝政的慈安太后又怎么知道每一件传到她手中的奏折经过了多少的修饰经过了多少贪官污吏罪孽的双手,而她只能草草的批上印章罢了,渐渐地慈安太后也如同治皇帝一样成为了慈禧太后的傀儡。

而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还不满于此,定要让自己前路毫无障碍。


三、一夜暴崩,死因成谜

1881年4月8日,年仅四十五岁、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于钟粹宫中。

据史料记载1881年4月7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身体有何大的异常之处,。然而,次日早,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召见军机大臣,晚间即暴病身亡。

慈安就犹如在一瞬间病逝,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令人难以置信,也难免令人揣测是奸人所为,而拥有最大嫌疑的奸人便是慈禧太后。

据野史记载:当年咸丰帝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一份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于是慈安太后便经常借此警告打压慈禧。阴险毒辣的慈禧表面上安分守己,取得慈安太后的信任,实际上已起杀机,遂借向慈安进献点心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杀。

此虽是野史推测但却难免令人对慈禧太后多加揣测,毕竟她是最有动机的凶手,慈安太后在世时曾多次打压她,甚至杀了她最宠爱的太监安德海,还通过“同治择后”来博取自己亲生儿子同治皇帝的信任,使自己这位亲生母亲颜面尽失。

好胜心强的慈禧定想报仇,并且若慈安太后驾崩,那么只剩她一人垂帘听政,便可独揽朝政,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慈安太后作为洋务运动的极力推动者,而慈禧太后作为保守派,自然是要除掉慈安太后的。只要慈安太后一死,慈禧太后便可一举多得,在如此利益的诱惑下,贪婪的慈禧怎能不心动,怎能不下手。


但这一切也只是后人和野史推测,并无明确正史记载,或许其中隐情也只有当事人知晓了,慈安暴崩之谜已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其实慈安太后的死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一个朝代一个皇位却有两个执政者,这势必导致朝野上下难以统一,若执政者之间有利益摩擦还极易导致国家分裂,试看东汉末年三国分割、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便是最好的教训。

所以,两个执政者之间必有一人需要离开。而慈安太后身居高位却少理朝政,多少有点不负责任,是她自己渐渐脱离了朝廷政治的轨迹,渐渐在朝廷中丧失了威信,处处给慈禧太后留下了可乘之机,导致晚清政治因慈禧而异常混乱,可以说慈安太后的身亡是慈禧的阴谋,更是历史的报复。

但让我们从历史的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倘若慈安未崩,慈禧未得独揽大权,以德闻名的慈安或许能够对慈禧太后造成一定的威胁,那么清政府或许也不会贪污腐败至极致,中国近代史或许也会就此改写。

不过,当时的中国已是苟延残喘,若慈安未崩导致一切从旧,可能也不会有中华雄狮的觉醒。所以说慈安的崩逝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慈安在历史上留下的遗憾一笔,又何尝不是晚清时的一份残缺的美丽呢?